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司员工上百手机号莫名被注册 内部通讯录或外泄

2014年04月17日 14:2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公司员工收到的注册短信。

  成都某公司上百名员工手机号同时外泄,被万汇网收录,强行注册成网站会员,系统深夜自动发送注册短信给机主,还生成支付密码……本报昨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昨日,不少读者怀着焦虑的心情向本报询问,如何注销万汇网会员?经本报记者测试,只需拨打万汇网客服电话400-950-6677,报上被注册的手机号即可注销。

  据了解,通过该方式,昨日上述公司上百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人,已注销了被强行注册的手机号。但事情并未结束,万汇网是如何拿到这些手机号的?真的都是通过WIFI或办理会员卡搜集的吗?

  本报记者跟踪调查,发现真相并非那么简单。

  员工质疑:

  昨日中午,上述公司员工刘先生联系上本报记者,说了他对这件事的推测。

  “有的员工两个手机号码都收到了注册短信,有的员工则只有一个号码收到。我们发现,前者两个手机号码都在内部通讯录上,而后者只登记了一个,没上通讯录的号码就没有收到短信。”刘先生认为,这说明被强行注册的手机号码都来自于通讯录,而不是通过WIFI搜集,“就算这百来号人都去万达广场用了那里的WIFI,也不可能这么巧,只用到通讯录上的手机号。”

  该公司另一名员工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通讯录上的手机号是移动号码,去年买了双卡双待手机后,为了3G上网,他将电信号设成了主号码,“如果我在万达广场用了WIFI,那也是电信号中招,但14日晚上是我的移动号收到的短信,电信号则没事。这说明应该是员工通讯录外泄了。”

  员工王女士反映,她上个月刚进公司,手机号上了通讯录,结果这次也“中招”,而她供职的上一家公司,员工都说没收到注册短信。

  最新动态:

  公司将于今天正式报警

  昨晚,成都那家公司员工周女士致电本报记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我按你们说的方法,上午给那个万汇网客服打了电话注销,然后给工商12315热线打了电话投诉,对方说将调查此事,有消息就回我。”周女士说,下午一位自称万达经理的男子给她打来电话,希望能面谈。

  “我说没必要,就想了解我们单位的手机号码是如何到你们手上的。他说这批号码是买的,来自何处正在调查。”周女士说。

  随后她给了记者那个“万达经理”的手机号码,记者昨晚9点58分打过去,对方接电话后没有否认是万达经理,但拒绝透露姓名。对于手机号码是购买一事,他矢口否认,并对记者说将有回应。

  但截至昨晚发稿,该男子没有给记者来电,记者随后拨打他的电话也没有人接听,发短信也没有回复。

  昨日成都那家公司表示,将于今天正式报警,“问了公安,说我们可以集体报案,特别是单位机关集体信息泄露或被出卖,据说此类案件为公安部直接督办。”

  律师说法:

  已涉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针对当事公司员工遇到的集体被“会员”事件,四川华敏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军表示,获取该公司员工电话号码并出售的企业或个人已涉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刑法》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非法获取、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且有关部门近年来一直对涉及个人信息的犯罪采取高压打击态势,但始终面临着两个现实问题:到底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起诉和量刑应遵循什么标准?

  “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个人信息进行界定,也没有具体的量刑标准。也就是说,到底是卖一条个人信息就算犯罪,还是卖10条才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陈军说,缺乏具有法律效应的界定和量化标准,成为了目前打击涉及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最大的阻碍。

  警方提醒:

  发现个人信息被盗应及时报警

  2012年,公安部组织包括四川省在内的20余个省份,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展开侦控。成都等11市公安机关同时开展统一抓捕行动,破获非法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件54起,抓获涉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人员80人,其中非法买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1人,“中间商”64人,“非法调查人员”15人,打掉利用个人信息实施下游犯罪团伙2个,缴获作案电脑10余台,扣押汽车2辆,涉案资产总计38万元。

  民警提醒,如果市民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或出售,应及时向警方反映,同时,市民在生活中尽量不要轻易向不明机构或网站提供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以免被不法分子收集后倒卖。相关链接个人信息泄露渠道

  源头1:楼盘开发商成都市一位长期从事装饰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中间商专门从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业主信息,之后转卖给多家装饰公司或装饰材料公司。大约从2005年起,倒卖楼盘业主信息的“黑色产业”就一直存在。

  源头2: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的电脑,已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端口,而所谓的正规软件,也有可能成为“帮凶”。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专家曾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电脑程序的“小动作”。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一些电脑软件也在频繁地扫描和读写用户的电脑硬盘,频率最高的达到0.5秒一次,如果没有专业监控软件,根本无法察觉。

  源头3:智能手机如今,不少智能手机都使用安卓操作系统,而其开放源代码的开明行为屡获业界肯定。可是,相比苹果的IOS系统,安卓开放的背后也掩藏着危险。

  通过隐私监控软件,记者发现自己手机内安装的55款软件中,有51款涉及获取设备识别码,38款软件涉及读取通话时长和号码,3款软件涉及获取本机号码。从事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的刘先生说,一些广告公司和软件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软件获取识别码和电话,然后广告公司用以做业务推广。

  其他源头:除上述几种方式,快递物流、报名考试、保险登记,甚至投送简历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记者 罗提熊浩然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