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羊城晚报:“先献血后手术”缺乏人性化支撑

2014年04月17日 15:2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四川南充市中心医院有一个规定,病人在里面做大手术之前,家属要先在无偿献血站献800毫升血,再把本本拿到医院里当证明,之前长期献血的本本都不行,还必须是刚献过的才算数,这样手术才能往前排,要不然就等个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排上,并且还要用高价血。院方称没有强制家属献血,只是从保护患者生命的角度提出的建议。(4月16日《华西都市报》)

  在理想的状态下,病人什么时候做手术,要根据医嘱和病情的变化。然而,在血荒蔓延全国的背景下,少数医院采取“先献血后手术”的变相捆绑和变相强制,不仅有违法治精神,还背离了医务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让患者和家属产生不满情绪和相对剥夺感。

  按照《献血法》的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可是,鼓励“家庭互助献血”并不等同于“先献血后手术”。在医患地位不均等的格局下,医生动员家属献血往往会异化成命令,“先献血后手术”也在多地上演。

  血荒的实质就是“信任荒”,在社会信任短时间难以修复的格局下,发挥家庭的社会支持功能,鼓励家属参与献血,也是缓解血荒的一条可行路径。只不过,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缺乏人性化的细节考量,“家庭互助献血”就会在执行的过程中走调、变味,演变成“先献血后手术”的生硬与冰冷。

  这边厢,医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左右为难;那边厢,患者和家属面对“强制献血”无可奈何,为了“救人一命”,甚至有家属“打飞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缓解“血到用时方恨少”的艰辛和悲情呢?一方面,要发挥选择性激励机制的作用,按照《献血法》的相关规定,将献血者及家人优惠用血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扩大公众参与,增强无偿献血的社会基础。

  每当有巨大的灾难和悲剧发生的时候,献血都成为人们表达爱心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可惜,当公众的注意力渐渐远离,曾经排起长龙的献血屋、献血车也归于平静,逐渐被人们遗忘。当“缺血”成为一种常态,“无血可用”的医院如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上说,“先献血后手术”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暴露了无偿献血的短板与不足。

  消弭“先献血后手术”所引发的分歧和争论,既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对无偿献血进行完善和优化,也需要在执行中多一些人性化托举。比如,在语言上多一些尊重,在沟通上多一些耐心,在细节上多一些体贴,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杨朝清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