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读懂苍南事件中的发展警示

2014年04月21日 13:5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苍南事件,未尝不是一种发展的隐喻和对基层治理的巨大警示。暴力和谣言如此受到“青睐”,对抗的情绪普遍蔓延,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不应该被忽视与淡忘。

  19日上午9点,温州苍南县灵溪镇发生一起城管与群众的冲突事件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城管执法时将一名拍照的群众打倒后,随后引发群众围堵城管执法车辆。冲突过程中5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伤情危重。(4月20日《现代金报》)

  这不是第一起与城管执法有关的社会性事件。类似事件的共同元素,它一样不少:城管与商户的纠纷、执法人员为“临时工”、引发民众围观。在此类共因基础之上,事件中的一些“新”细节,更释放了某种新的警示。

  过路的市民,“习惯性”地拍下城管的执法过程,本质上是对执法人员的一种“戒备”和不信任,是“先入为主”对可能发生的执法失范“立此存照”;而城管对此举所表现出的“敏感”与“反感”,同样是出于戒备,害怕自身的失范执法被“曝光”、“放大”。如此互相戒备心理的普遍存在,可见执法人员与民众之间,那种对于文明执法的期待与心理平衡,已经被打破。于失衡的格局之下,希冀双方能够理性看待对方,显然是一种奢望。不少城管抱怨自身被妖魔化,或就是例证。由此也可以说,城管的执法危机,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的“偏见”,执法理念的自我认同乃至自信,同样存疑。

  一条“城管打死人”的谣言在网上的传播,使得事件发生“质”的变化。散播谣言,于法理不容,必须受到法律的惩戒。但谣言的“一点即燃”,如此被轻信,就不得不反思其背后的生成土壤。即便在警方介入事件后,围观市民为何还要继续围观甚至对城管人员暴力相向?这之中不乏群体活动中的“从众心理”,但更多的恐怕还是长期以来,城管执法者形象在公众心中所激起的情绪共振,制造了一次社会情绪的宣泄。

  必须承认,法治社会下,每一种暴力都必须受到谴责,围观者的过激行为也不例外。市民由围观到暴力参与的升级,与民众法治观念的淡薄和从众心理的激发不无关系,但最应该警醒的,还是执法暴力的示范作用。当执法行为不能展现应有的文明与稳定期待,不文明的方式自然会在社会中得以流传与被效仿。可以说,城管的暴力执法,最坏的影响,并非是对于个体的伤害,而是向社会展示了一种暴力解决方式的示范。

  一则谣言就如此轻易地完成对社会情绪的动员,最后引发民众的围观与暴力,轻信的背后对应的恰是某种执法公信的缺失。此类事件的出现,没有任何赢家可言,它只是再次警示某些社会底线与共识的破裂,已经到了必须加以修复的地步;再次反证:良善的法治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关乎社会公正的实现,更是对理性的社会心态必不可少的涵养与培育。

  苍南事件,未尝不是一种发展的隐喻和对基层治理的巨大警示。暴力和谣言如此受到“青睐”,对抗的情绪普遍蔓延,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不应该被忽视与淡忘。而如何化解这种困局,显然不只是城管的责任。评论员朱昌俊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