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商报:用“舌尖”反思那些失去的奢侈

2014年04月21日 14:18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从上个周末起,很多朋友都在口水吧嗒地等待一部剧,谈论一部剧,追捧一部剧———《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一个中国牛叉电视台(从占据优势资源和平台综合判断)做的目前最牛叉的纪录片之一(从收视率和好评度综合判断)。它无关政治,不谈经济,从无外交,甚至没出现一个叫得上腕儿的名人或明星,更看不到所谓专家招摇过市……就在最底层寻常百姓的饭桌上,最原始朴素食材的制作中,最常态最不可或缺的饮食里,最平凡最真挚的普通人情感中,击中了中国人现实中最脆弱敏感的神经。说白了,缺什么做什么,“舌尖”的受欢迎,在于它找准了中国人最紧缺的“奢侈品”。

  挂在闹市橱窗里的“高大上”的奢侈品终归有价可循,但“舌尖”中隐匿乡野深山的食材有的几乎无迹可寻……人工培植的规模化生产固然满足了多数人吃到某种“名号”的需求,但却可能永远欺骗人们的味蕾,因为,失去了特殊环境和自然生长对食材天然滋养所浸润的“香味”,我们吃到嘴里的佳肴多数名不副实。

  食材的取得最是艰辛与不易,所以才显珍贵。国人好以“烹饪”的名义为美食加冕,但这大概也是缺少优质食材的一种权宜之计。你纵能回味某顿大餐中的麻辣鲜香,但却可能永不知道“小花茹”身体里究竟有着何种迷人味道。这应该不只是吃货的遗憾,更关系到子子孙孙望文生义都参不透祖先取名“花茹”究竟为何意的历史深度忧虑。所以,“舌尖”对原始食材最踏实的回归,也能提醒我们在过于强调科技和效率的大规模生产中,若人类过于强调饱食终日之欲,而缺乏等待的耐心和尊重规律的德行,失去的将不仅是美味,更有和“民以食为天”相生相伴的人类健康和历史传承。

  真正的吃货一向最善于在小街深巷探寻最顶尖的民间味道,这样的“顶尖”绝不是厨艺的惊世骇俗,而是普通人对传统技艺的朴素传承,以及小本经营的踏实厚道。没有高贵的包装,远离精良的炒作,只是保持量够、料足,味道一如小时候,态度亲如邻家人……正是这些缺点不少的固执守旧,在这个摧枯拉朽一味抛弃传统的年代,不经意地帮我们存留了更多与过去的联系,笨拙的传统,忠厚的人情……连同“舌尖”中家人用古老石磨为奶奶生日摊制的煎饼,父亲为女儿数年苦学抓“跳跳鱼”的绝活儿……“古早味”与亲情,都渐成这个时代用金钱都换不来的“奢侈品”。

  “舌尖”触发了人们对这些“奢侈品”的渴求。没有谁希望只在“舌尖”中缅怀失去,人类味蕾最本能的躁动,也许能促使我们为吃而有所改变,改变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关于吃,更高于吃。

  所以,崇尚吃从来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饮食最能真实地记载人类的变迁史,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所以,一个吃货也是必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在这个不断“失去”的年代,如何保留那些最真纯的物质文化精神财富,保留那些能让我们寻得到根的历史联系,哪怕只是从“吃”的本能开始反思,都并非不能有所作为。 曾茜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