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不能总让历史遗存“行走在消逝中”

2014年04月21日 14:51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时间都去哪了”?这是讲时间的消逝;物种不断减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不见了,这是讲绿色生态的消逝。这里,我要说说历史遗存的消逝。

  近年来,宁波天行书友会组织了近190次探访古村古宅古庙的文化之旅。其中一次在考察奉化大堰柏坑村时,有团友发现明清古宅倾圯,不禁感叹“我们行走在消逝中”,引起了大家共鸣。是啊,“行走在消逝中”这一话题虽屡被文保专家提及,但古村古宅还是愈来愈少,古桥古树亦愈来愈缺。

  古村古宅也好,古桥古树也罢,都是寄托文化传统和民俗乡愁的载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样的寄托物却越来越少。2011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与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冯骥才指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总理也批评说,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2011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后来冯骥才又疾呼:“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毁灭!”(2013年12月24日《北京晨报》)。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而其中就包含众多古村落(2012年5月9日搜狐网)。

  古村古宅保护屡显尴尬,原因大抵有这样几条:一些国人缺乏长远眼光与追远意识,工具理性远超价值理性,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表现出对文化遗产的轻视;政府及文物监管机构缺位,相关工作人员将其视为“软任务”;开发商文保意识淡薄等。要彻底扭转“古村古宅消逝”的痛心状况,必须对症下药,祛除“病根”。

  当然也应承认,近年来,宁波加大了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历史文化遗存的展示力度也在加大,民间博物馆星罗棋布、蔚为壮观,鄞州区还被评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一些宁波民间收藏家投入毕生精力与财力收藏民间文物。如宁海藏家金再军四处搜罗,收藏到近千件明清竹编制品,要办“中国竹艺博物馆”(4月16日《东南商报》)。他们怀着文化责任感,以一己之力阻滞文物“消逝”的颓势,令人感动。

  除了古宅实体的消逝,目前还存在景区古宅商用化严重的现象。笔者日前到月湖周边转了一圈,发现古宅保护并不理想。地处月湖西边的林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浙东地区最精致、最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但进到里面,笔者只能在天井、花园一带看看,大厅及屋内因有“甲十二综艺馆”等机构在内,均不能入内。一路往东走,月湖内的蒋宅、杨宅、史氏故里(即原作为服装博物馆的宝奎巷26号)等都是大门紧闭,有的成为仓库。史氏故里后面有一神秘院落,上书“会长俱乐部”,也因有吊桥吊起而无法入内。如此之多的古宅用于商业,是不是文化遗存的另一种形式的“消逝”呢?

  美好的、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应倍加珍惜,使其长存世间。为此,笔者呼吁:不能让人们总是“行走在消逝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古村古宅保护力度,让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遗存成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有力的见证。(陈依元)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