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位古稀老人冒雨手搬石块铺就“爱心路”(图)

2014年04月24日 16:36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老人们用碎石块铺成的便民路

  ○好心铺路的袁大爷

  4月21日的清早,天灰蒙蒙地下着小雨。通往徽州小学的路上,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焦急,拿着早餐的孩子在旁叽叽喳喳。上学必经的泥巴路上,三位穿着雨衣的老人弓着背,不停地上坡下坡搬运石头。他们的忙碌成为雨帘下别样的风景,引来过往行人的瞩目。这三个老人都是附近居住的退休工人,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给途经此处上学的孩子和行人整出一条安全的“石头路”。

  面对镜头,参与修路的袁大爷始终显得很拘束。“我们都退休了,也不想出风头,做这个事情也就是力所能及。”

  缘由 老人目睹孩子摔下泥巴坡

  袁大爷今年七十岁,住在江汽三村的儿子家已经有十多年了。身子骨还算硬朗的他,在家主要负责接送小孙子上下学。小孙子就读的徽州小学,离住家也就隔了一条马路。可自从上个月桐城南路开始修缮后,孩子的上学路就变得异常艰难。

  原来,正常进出小区通往南二环的道路被封堵,居民们外出只能绕弯经过新建的潜口路,可从小区到潜口路之间隔着一段长约二十米的泥巴斜坡。“上班的、买菜的、上学的,全部都走这条泥巴路。”泥巴路窄而滑,每次接送孙子袁大爷都格外小心,“骑电瓶车的、开汽车的都赶着往泥巴路上过,一下雨路面就打滑,特别危险。”

  上周阴雨连连,袁大爷在一次接送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个孩子摔下泥巴坡。“当时,小孩坐在电动车后面,路太滑大人把持不住车头,车子一拐弯就翻倒了。”据袁大爷透露,小孩摔跤在这条路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更让他担心的是,江汽一村、三村内住了不少老人家,平日进出买菜全靠这条“羊肠小道”。“江汽三村有20多栋楼,江汽一村就更多了,居民来来往往全都指望这条路。”

  行动 仨古稀老人冒雨自发铺路

  这周一,连日的阴雨使得泥巴路更加难行,将小孙子送入学校后袁大爷就一直琢磨着“要把路收拾收拾”。他顾不上外面稀里哗啦的小雨,拎起铁铲就奔向泥巴路段。“嘿,已经有两个人在那整理了。”等袁大爷到达“工程地”,坡上已经有两个老人正热火朝天地铺着。

  虽然三人互不相识,但铺路这事却显得格外有默契。随着雨势的变大,铺上的碎石不断落下坡,原本泥泞的路变得更加凹凸不平。“我们仨商量了下,这样铺下去一点用也没有。”就在老大爷们一筹莫展时,路边堆积的一些废材石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小石头不行,就垫大块的,把路垫高一些就不滑了。”

  三个年过古稀的老人,顶着春雨,先将一块块的石头移到坡下,再鼓着气挪上坡面。“怎么会不累呢,但路好了以后就没人摔跤了。”累得精疲力尽时,三个老伙计就躲在一把伞下聊聊天拉拉家常。鼓气干活时,三个人就相互打气比赛搬石头。“别看我们都超过七十岁了,但干起活一点也不马虎。”三个好汉一个桩,经过了一天的辛苦,原先泥巴路的右边总算出现了一条“石子路”的雏形。

  干活的闲聊中,袁大爷得知另外两个老人也是居住在附近的退休工人,一个姓史、一个姓陈。“他们都是江汽厂的老员工,和我年龄差不多。”袁大爷告诉记者,两位老人平日也负责接送孩子,也曾在这里目睹过翻车摔跤的事情。

  由于雨天“施工”铺碎石有些困难,三位老人相约等天晴之后再给这条路“加工”完善一下。4月22日,天空刚刚放晴,袁大爷就打电话约两个老伙计外出干活。也许是前面功夫下得深,铺碎石的过程非常顺利。“陈老头带了个桶,我带了个铁铲,碎石头都是别人遗弃在路边的废料。”

  老人们挥汗如雨撒碎石的情景,被路过此地的程先生看见。为此,他赶忙拨打了晚报热线,希望能为三个老人家的义举求点赞。“这么大年纪了,主动做这个事情真不容易,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程先生告诉记者,平日大家都走这条泥巴路,可鲜有行人主动提着工具来修一修。

  ■反应

  暂时难改观 请居民体谅

  尽管来往居民对老人们铺的这条“路”评价甚高,但袁大爷却不满意。“这充其量算是救急,还是得有关部门来搞搞。”袁大爷扶了扶帽檐,叹了口气说:“你看周围的路都建得这么好,这块怎么能留个空白呢?”

  为了却袁大爷和周围居民的困扰,记者联系咨询了负责此处的凌大塘社居委。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会将路面情况向上汇报,等待上级领导的批示。“这块区域比较复杂,既在修路,又在拆迁。路面难行的情况可能在所难免,还请周围居民体谅。”

  ■人物

  “做这个不为出风头”

  4月23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上袁大爷,而另外两位老人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在南二环和徽州大道的交口,记者见到了好心铺路的袁大爷。古稀之年的他高高瘦瘦,穿着一身运动服,戴着一顶鸭舌帽,说着一口合肥土话。为了应约,他特意推迟了与朋友的聚会,来到相会地点等待。

  在袁大爷热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条刚铺好的“石头路”。坦白说,这条“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马路,而是连接两条水泥路的一个大斜坡。斜坡左边印满了车辆压过的痕迹,而斜坡右边宽约半米的通行道就是三位老大爷忙活了几天的“杰作”。

  “其他两位老人家怎么没来呢?”面对镜头,袁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当得知其他老人尚未取得联系时,他赶忙解释:“我做这个不是为了出风头,就是想大家走路方便点。”

  就在聊天过程中,一个接孩子放学的居民路过此地。看到记者采访,他连忙凑上来说两句。“这路看上去不正规,但走起来要比泥巴路安全多了。”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