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谣言“辟而不止”考验政府公信力

2014年04月25日 09:5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机动车限牌谣言又在南京传开。令人深思的是,尽管交管部门多次辟谣,甚至找到了谣言的“传播源头”,但谣言并未就此平息,甚至带来了南京车市的持续大热——春节以来,该市日均新车上牌量比去年多了一倍。

  按常理说,政府部门出面辟谣,公众应放宽心才是。谣言久久不散,折射出政府公信力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谣言自古就有,“曾参杀人”、“三人成虎”的成语典故可为佐证。而谣言辟而不止,给我们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敲响的警钟,绝不能因履行了“出面辟谣”义务而休止,也不能因找到谣言的“出处源头”而暂停。

  毋庸置疑,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石。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治理,当务之急是通过法治和规则,增强政府公信力,让“权威声音”产生应有的舆论引领作用。“民无信不立”,政府更是如此。有舆情监测显示,对政府信任度降低,继而不相信代表政府发声的专家和媒体,已构成了社会上一堵亟待打通的“隔墙”。记得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岳福洪委员有一句惊人之语——“政府如果让你养猪,你养鸡就对了!”这虽然针对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过度干预经济,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久久为功。而如果政府行为不端或行为不妥,或不按规则出牌,则其辛辛苦苦树立的公信形象,往往会受到严重伤害。无论是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还是从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出发,政府部门都当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率先垂范。正如有专家坦言,面对信任危机,主动应对比逃避拖延更理性,用心疏导比一味堵塞更管用,未雨绸缪比应急救火更重要。而公信政府的打造,更需纳入法治的轨道,加快改革的步伐。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仅应依法行政,强化法律边界里的执行力,而且要信息公开透明,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营造一个透明公开的社会治理环境。尤其是在公共政策以及事关百姓切身利益问题方面,必须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清晰的预期,不让各种谣言有机可乘。

  只有打造一个公信政府,才能确保形成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进而推动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助推各项改革的推进进程。(耿 联)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