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征服外国人 “舌尖”欢乐别过头

2014年04月28日 14:17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舌尖上的中国2》带来各种欢乐不断。这两天,一个本是探询“外国人看《舌尖》什么反应”的话题,不知不觉变成“外国人是怎样被中国美食征服的”,网友列举老外吃货遇到中国美食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呆萌”“雷人”,比如一锅糖醋排骨招来全楼邻居,一份干煸四季豆吃得老板和同事热泪盈眶……中国美食仿佛“不战而屈人之兵”,国民自豪感前所未有地爆棚。

  硬把外国人拖来证明我中华美食冠绝全球,大可不必。中餐因其食材丰富、制作传统、手法多样、口味偏重等特点,令老外惊艳一时易,但钟情一世难,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华久居的外国人,最常去的仍然是西餐厅,而且越地道的越好。这就是人类味觉审美的神秘基因所在,它决定于每个人的家园与成长记忆,或许有偶遇新奇而暂时移情,但回到日常生活,要的还是熟悉、亲切与家常。

  人的饮食偏好基于味觉,却不止于味觉,就像作家普鲁斯特因一口玛德莱娜小甜饼,开启了本已忘却的记忆。《舌尖》若看得到、吃不着的美食筵席,引来国人甚至整个华人世界大呼好吃,原因说到底,美食为饵,钓起的全是乡愁。

  因为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进入官方文件,乡愁这个文艺词近来在媒体上几近泛滥。可乡愁本身却只意味着消逝、离散、失去、遗忘和漂泊。在高歌猛进的城镇化进程中,远离故土或故园已失,便是现代中国人最大的乡愁。按理说,物理的家乡容易失传,做菜的手艺是可以跟着人走一辈子的,但记忆的固守、食物因环境的变迁,反倒是味觉的乡愁最甚。从这个意义上讲,《舌尖》起到了画饼充饥的效果。

  《舌尖》所展示的食物,多有偏远孤绝。这正合了一个极端的说法,评价食物的好坏,要看距离大城市的远近,越近越难吃。要论食材的原生态程度,烹饪手法的传统性,当今中国美食正在大举退缩,基本残留在农村乡镇至多县城。越来越多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人们,面对满街餐铺叹无美食,是为乡愁。

  颇有意味的是,两季《舌尖》都从西部山区开始,似乎印证着美食在西部,美食在乡村,美食在山上。据说《舌尖》挑选美食的标准是“相对日常”,大多数人都能吃到。但松茸、野蜂蜜似乎不在此列。即使日常如养蜂夫妇的四川豆花,能吃到是一回事,吃不吃得到“传统”“正宗”却是另一回事,如今街上豆花饭店常有,但石磨豆花、自制蘸水却少有,工业化的时代,手工本就奢侈。

  一部《舌尖》纪录片,吃货看到美味,怀旧者看到乡愁,爱国主义者看到中国软实力,甚至有论者将其誉为成功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但宣传再好,老百姓也要吃得满意才算数,无视环境恶化、传统变质、商业侵蚀,以“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一味自得,甚至拉来外国朋友“助兴”,实在是欢乐过了头。徐琼 成都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