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部门预算防止项目支出“报大数”

2014年04月30日 12: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某市部门预算表中32个市政府直属部门的预算支出,其中14个部门人员支出预算有所增加,18个部门压减。在部门的总支出中,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等基本支出是刚性的,想“报大数”套取更多财政资金几乎不可能,但对于项目支出这一块却大有文章可做。在中央“八项规定”廉洁风劲吹的大背景下,非基本支出的“三公”消费得到了削减压缩,但是,进一步控制行政成本还大有文章可做。在目前支出监管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部门单位千方百计花钱现象不时抬头。于是,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出的差出了,不该买的东西买了。

  支出漏洞表现在:有的单位在开展某项工作或者推进某个项目时,申请财政经费仍然有较大的水分,习惯于10万元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却要打20万元甚至更多的申请报告。一方面是因为财政部门在审批时往往只给70%—80%的经费,老老实实打报告还真不行;另一方面多申请点就容易从中捞到一笔好处,通过报大数来获得回扣等好处,实质上是搞腐败。而财政部门不可能熟悉每个项目并准确核准,为了避免资金浪费,只好以打折方式给经费。这部分经费恰恰是监督的重点。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细致,各方审议预算的时间往往较短,很难严格地审议每笔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政府部门难免有多报预算的动机,以便在年终余下大量的“预算内”经费。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在文字上、数字上下功夫,尽量让人看得懂、能理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要义。

  让财政支出更理性,建立完善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才是关键。只有让每一项财政支出都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问责权落到实处,严格监督、严厉问责,才能从根本上挤掉财政支出的水分。如果财政预算审核监督不力,预算执行不公开、不透明,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某些部门的利益冲动,政府部门花钱行为也难以规范起来。三叶草(开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