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8岁“秀才”胡建清在新疆兵团的“军垦”生涯

2014年05月04日 12: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78岁“秀才”胡建清在新疆兵团的“军垦”生涯
图为1960年,胡建清成为兵团培养的第一批政法干部。 李江帆 摄
图为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个人照。 李江帆 摄
图为退休后的胡建清向社区干部讲述过去的故事。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5月4日电 (李江帆)1956年,胡建清是老家河南西平为数不多的教书先生,经常被大家叫“胡秀才”,也是在那一年,他参加了兵团支边青年的招募,来到了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一干就是一辈子,如今回想起来,这位78岁的老人仍感觉不可思议,很难想象无意间自己竟然走了这么一段传奇的人生。

  1956,“秀才”入疆

  1937年,胡建清出生在河南东部平原的一户贫民家庭,童年的时光短暂也心酸,战乱和贫困中让这位贫农子弟很早学会了生活,“那时候生活还是很苦的,给地主家放猪、放牛,给自己家挖野菜、捡柴火,那时候都干过。”这是时候的胡建清或许不会想到在自己11岁那年,命运会发生改变。

  “1948年的时候,我们那里来了解放军,当时我们也没见过解放军,就是感觉这支队伍不一样,对人客客气气的,不打人也不抢东西,跟以前的皇协军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那一年,胡建清一家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喜悦的同时,家里将年龄最小的胡建清送进了私塾。于是,已经12岁的胡建清走进了学堂,放下了祖辈使用的锄头,开始挥起了笔杆子。

  1955年,初中毕业的胡建清被批准加入党组织并在村上当起了民办教师,“在当时,这在我们那里可是不得了的事,那时候我才18岁,我们村只有我和老支书是党员,并且你还是个教书先生,这在解放前你敢想吗,穷人再过几辈子也还是穷人,村上人都说老胡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195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19岁的胡建清正在学校讲课,这个时候县里的通知来了,“当时县里通知我去协助做支边宣传工作,动员青年人积极报名参加新疆支边,当时识字的、能搞宣传的人太少了,掰着手指头就想到了我。”

  于是,年轻的胡建清担负起了自己村子的动员工作,“当时有句话说的好,旧社会做牛做马吃不饱,新社会有地有房有吃有穿,大家都知道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好生活,想着能有人出去为国家多做点事也是应该的,报名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大家觉得跟着党肯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经过短短的一个月的动员,年轻的胡建清也在志愿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用他的话说,年轻嘛,希望出去闯闯,自己家是在新中国翻的身,自己也是在新中国才读的书,要到新中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这样意义更大。

  1956年7月,19岁的“秀才”胡建清经过短暂准备,登上了西去的火车,穿豫陕,过甘肃,在当时铁路终点张掖下车,转汽车直接来到了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

  到塔里木河去

  1958年,刚刚成立的不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准备在塔里木河南岸成立共青团农场,当时在三团做记分员的胡建清听到消息,决定报名参加。

  “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上学过,塔里木河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内流河,一直想去看看,却一直没机会,想想这次要组建共青团农场,机会难得,就抓紧机会去塔里木河看看,也算是自己当时的一个梦想吧。”老军垦乐呵呵的说道。

  在到达塔里木后,胡建清和同行的一大批人迅速参加到了当时第一师塔里木河南岸灌区大工程——塔南灌溉总干渠的开挖,在干渠开挖的那段时间,一件事让胡建清记忆十分深刻。

  “当时是和下游的三个农场同时开挖的,我们这里360个人,组成了6个突击队,都是清一色的团员青年,每天搞突击战。当时的劳动量太大了,一个人一天连挖带挑标准量要干十方土,人都累得不成样子,一直干着活还不要紧,只要一停下来,站着就能睡着了。那年秋天,天气有点冷,我们就在刚刚烧完荒的渠堤上原地休息,大衣一铺,睡在上面,刚烧过荒的地上还是很暖和的,没多大一会,整个连队的就都睡着了,睡着睡着,忽然一股刺鼻的糊味把我呛醒了,好家伙,大衣着了,身子底下的火没烧尽,我就赶紧抖搂,结果越抖越旺,没办法就直接给扔到渠道里了,当时想想要是晚一点起来,肯定就烧着了,当时就累成这种程度。”

  在共青团农场的那段日子,刚刚21岁的胡建清成为了共青团农场生产队的一员,那阵子用胡建清的话说,是最“逍遥”的时光,“你想着,每天把奶牛赶到塔里木河边放着,一边是绿油油的庄稼,一边是塔里木河宽阔的河水,心情能不好吗,晚上回来,唱着歌把牛奶挤出来,处理好,第二天早上去卖掉,挺舒服的一段日子。”

  这样的日子过了将近一年,1959年的一天,团场组织科找到胡建清,对他说,组织上决定委派他去参加兵团政法干部培训班学习,“我当时对我们组织科长说,我不行,科长就说组织上说你行就行,这是命令,那个培训班给的条件还是很优越的,带工资、可以探亲,当时对于有文化的青年还是很重视的。”

  也许胡建清当时没有想到,这一去,自己就和政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自己的退休。

  政工干部的“婆婆嘴、妈妈心”

  经过两年学习,1961年,学成归来的胡建清被调往当时的三总场(现第一师十三团)保卫科工作,转向了政工方面,一干就是30多年。

  谈及这段经历,胡建清说,政工干部一定要有婆婆嘴、妈妈心,这婆婆嘴就是要多说、会说,当时大家的文化层次和理解能力有限,一些政策主要是靠政工干部这张嘴皮子宣传的,嘴皮子不多啰嗦几遍,大家听不明白;妈妈心,就是你什么事情都要去操心,连队鸡毛蒜皮的事情太多了,大家有事也要找你解决,你不能烦,要有妈妈一样的耐心和宽广的胸怀,不然是做不好工作的。

  在交谈中,胡建清还跟我谈起了一件有趣的事,1985年的一个早上,胡建清发现自己家菜地里的苞谷齐刷刷的被砍了一行,“我当时就气啊,刚刚抽穗的苞谷,你砍它干啥,有啥气你冲着我来,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当时这件事要是查出来,是破坏生产,可以直接开除工籍”,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胡建清提醒自己先冷静下来,他仔细的把连队所有人过了一遍,心里大概有了数,第二天,他在连队职工会议上,不点名的对这件事进行了批评,就在那天晚上,砍他苞谷的那位职工来到家里想胡建清道歉,“他原来是我们连队的一个临时工,刚转正没多久,平常我们关系还不错,但因为超生,团里要罚他的款,我们是连队负责人要执行啊,就罚了他1500块钱,他就因为这个事记恨我了,砍了我的苞谷”,那天晚上,胡建清跟这位老伙计谈了很久,后来回想起来,胡建清告诉记者说,“一行苞谷不值钱,砍了明年可以再长,只要别人承认了错误就行,做政工干部的心胸要开阔,你揪住这件事不放,把人家开除了,一大家子人吃喝没了着落,那是铁石心肠,不是你一个共产党员干部做的事。”

  退岗不退色的晚年

  从1956年到兵团,58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曾经的年轻“秀才”如今也已成了耄耋老人,在这个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安度晚年。

  1989年退休后的胡建清被返聘回团老龄办工作,在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一起组建了团里的老年健身队和文艺队,连续多年来这支由老军垦组建的老年队伍,在师市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斩获了多枚奖牌。

  在这些活动中,一次自编自演的小品至今他记忆深刻,“这个小品是根据我们这里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的,讲的是一个河南的拾花姑娘在我们团拾花和团里的一个小伙子结缘,然后在这里成家的故事,我们还取了个很不错的名字,叫花搭桥,就是棉花搭桥成就好姻缘的故事,当时连续演了好多场,这算是退休后为文艺做贡献吧。”老人乐呵呵的给我们讲述那段时光。

  退休的25年的时间里,老人很关心十四团的建设情况,胡建清利用各种途径向团党委提供了100多条建设意见,小区绿化多元化、城镇小区天然气改造等等建议得到了有效重视落实,用他的话说,让这把老骨头再发发光,为十四团贡献一份热吧。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