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5年蜂农不满蜂蜜行业潜规则 真蜂蜜被逼得卖不动

2014年05月05日 16:43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鄞州瞻岐镇方桥村的汪海华就是逐花而居15年的蜂农:“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蜂蜜的行业标准。”

  《舌尖上的中国2》正在火热播出中,人们对美食的热情再度点燃。大家还记得第一集便介绍了一对四川乐山蜂农夫妇在养蜂路上的饮食。在宁波鄞州、宁海等地,也有一群追逐花期的养蜂人。鄞州瞻岐镇方桥村的汪海华就是逐花而居15年的蜂农。汪海华对行业潜规则也有不满:“市场上假蜂蜜实在太多了,逼得真蜂蜜卖不动。”

  蜂农也免不了每天被蜜蜂蛰几下

  “这两天天气好,四天打一次蜜,每箱能打10斤蜂蜜。”下午4时,汪海华忙碌在几个蜂箱之间,开箱、摇蜜、涂浆……

  方桥村有一片近4000亩的桔园,橘子树正开花,这是丰收的一年。村里现在就他一个蜂农,春夏季节最为忙碌。早早地他就在农田旁搭起了帐篷,70多箱蜜蜂需要照料,忙了已经两个多月了。

  养蜂制蜜15年,蜜蜂的习性,他再熟悉不过了,即便如此,还是免不了每天被蜜蜂蛰几下。“被蜇了,奇痒难忍,一般人受不了,我身上已有了抗体,蛰几下手上没什么感觉,就像蚂蚁咬了一下,一个小时就消肿了。”话语中,汪海华有一种劳动者特有的骄傲:“但是,脸上被蜇了还是会肿起来的,一肿就是小半天,伤口会流黄水,那就是自然排毒。”

  哪里有花哪里没花精确到天

  这些年来,随着耕地的减少,周边适合采蜜的花源也越来越少了,汪海华越走越远,为了采向日葵和荞麦蜜,他最远到过黑龙江和内蒙古。

  “5月20日,橘子花采完,正好赶上大连、威海一带的槐花盛开,槐花花期短,一个星期就结束了,大连、威海的槐花开得最早,辽宁丹东的槐花开得最晚。”汪海华的脑子里有一张“花期地图”,哪里有花哪里没花他都掐得很准,甚至能精确到天,“接着去东北采椴树蜜,9月份过后,带着蜜蜂从北方返程越冬,等待下一个春天。”

  养蜂是看天吃饭,天气不好便会亏本,所以汪海华每天必须看《天气预报》,“年份好的时候,能赚个十几万元,不好就只有五六万元。”

  揭露行业规则:果糖+酱油+糖精+少许蜂蜜=假蜂蜜

  汪海华自产的蜂蜜不愁卖,但他对行业潜规则不满:假蜂蜜太多了。

  《舌尖2》中藏族小哥爬树三小时攫取的蜂蜜巢,汪海华觉得确实是蜂蜜精品,但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在市场上一些蜂蜜商,为了提高产量大量掺假,几乎成了行业规则。”

  跑遍全国各地,制假掺假他也见得多了。据他说,在大连、威海,起码有60%左右的槐花蜜都是假的,都是掺加果糖、酱油、糖精,再加少许蜂蜜制作而成;在河南商丘、开封、许昌一带,冒充山东人制假蜂蜜的作坊起码有100多家,而这些假蜂蜜,拉丝长,色泽好,价格低,逼得真蜂蜜都卖不动。

  在北方,有的蜂农每箱蜂一天就能产蜜10斤,汪海华5至7天才打一次蜜,每箱蜂蜜产量也就8至10斤。老汪很委屈:“我的蜂蜜卖100元/斤,他们的蜂蜜卖25/斤,还是他们收入高。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蜂蜜的行业标准。”

  “有人让我也这样做,我不干,昧良心的事情我不做。”汪海华有些气愤地说,“我们的蜜蜂野外采蜜,纯手工制蜜,不添加任何蔗糖、防腐剂,为什么那么多人青睐进口蜂蜜呢?都是被这些人把市场扰乱的。”(记者 吴静 通讯员 胡馨婷)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