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想生两孩家庭烦恼:妇产科床位紧张 月嫂高薪难求

2014年05月06日 15:5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各地“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虽然舆论一片叫好,但是一些打算要两孩的家庭,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顾虑。

  妇产科“一床难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各大医院妇产科“一床难求”。业内人士表示,据此前相关统计,本轮生育高峰将持续到2017年,“单独两孩”放开后,高峰持续到何时就不好说了。

  根据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统计,2011年前,该院新生儿分娩人次都在1万以下;2011年,新生儿分娩人次达到1.5万,一下上涨了50%;2012年,新生儿分娩人次超过1.9万。2013年同比依然是增长。由于分娩量过高,该院产科住院部的走廊加床常年都有人。为给更多产妇腾挪床位,该院去年不得不进一步压缩床位利用周期,一张床位的周转期不超过6天。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表示,卫生系统要充分估量“单独两孩”政策给医疗保健服务、健康管理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目前,江苏全省每年有80万左右的新生儿,‘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实施后,江苏每年要新增18万新生人口,保守估计每年新增人口也将达到11万左右。”王咏红说,目前江苏全省开放的产科床位共计1.8万张,儿科床位共计1.6万张。产科和儿科的医护人员加起来一共1.6万人,缺口相当大。“光医护人员,缺口就是1万多人。”

  好月嫂高薪难求

  随着两孩政策放开,家政市场上的“月嫂”越来越抢手,很多家庭都提前预订“金牌月嫂”。

  五一小长假期间,安徽省皖嫂家政服务中心的电话每天仍然十分繁忙。家政中心主任宛志英告诉记者,自从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后,基本上每天都有来咨询的单独家庭。

  今年39岁的夏新红进入月嫂这个行业有6年了,现在是合肥新红家政母婴护理部的负责人,她原本就是业内小有名气的“金牌月嫂”,今年更是成为许多家庭争抢预约的对象,全年的“档期”几乎排满。

  “很多头胎没有请月嫂的家庭,都希望二胎能够请月嫂进行专业的护理。”夏新红说,现在想生二胎的家庭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随着观念的转变,很多人希望给产妇和孩子更科学的照顾,也愿意花钱请个专业的护理人员。“像我现在的服务26天的收费是6000元,二胎家庭都是能够接受的。”夏新红说。

  “五六千块钱肯定出得起,但要找到一个专业靠谱的‘月嫂’真不容易。”安徽庐江市民小李正在为找月嫂发愁。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一些三四线小城市和县城,有专业资质的育婴从业人员较少,很多打着“月嫂”头衔的都是普通的保姆。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生育二胎的夫妻年纪要比一胎夫妻年纪大,双方父母也往往因为年迈无法再照顾产妇的月子,二胎家庭对于月嫂的需求也比一胎家庭的需求要大得多。而很多二胎家庭由于有了第一胎的育儿经验,对于月嫂的专业水准也要求更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月嫂的“紧俏”,甚至有准备生二胎的家庭中奶奶或姥姥亲自去上月嫂培训班。“因为当时受条件限制,第一个孩子是父母带的,很多方法都不是很科学,正好孩子奶奶刚退休,自己跑去报名上月嫂班。”南京市民吕女士说。

  职业女性“生两孩”很纠结

  今年34岁的汪琴是合肥某社区的妇联主任,自从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她陷入了纠结:要不要生二胎?汪女士担心,如果要两孩,势必会对她的工作产生影响。“要工作上的发展还是家庭上的和谐,对我来说是个单选题。”汪琴显得有些苦恼。

  记者采访了解到,职业女性在“生两孩”上犹豫不决,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再到上幼儿园,这期间母亲将大量甚至全部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普通女性从22岁大学毕业到55岁退休,最多工作33年,如果生两个孩子,不仅工作年限大打折扣,精力上也不够投入,很多女性不能不考虑职场的竞争压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合肥市总工会曾经针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颁布进行过宣传,宣传过程中,仍发现许多无法享有女性权益的女职工,女职工因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三期”权利受侵害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时有发生。

  一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在招聘女员工时往往会倾向于招聘比较年轻的女大学生或者是已经生育过的女性,“这样可以避开女性的产假,有人觉得是就业歧视,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如果员工都去休产假了谁来工作呢?”

  “一方面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但另一方面,她们工作的职场却没有给育龄妇女任何‘优待’。”专家表示,如果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生育二胎的女性工资由相关部门支付,哪怕是按比例补偿,企业的压力也会相对小一些,二胎女性的职场压力和就业歧视也许会有所好转。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鲍晓菁 周畅 朱旭东)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