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愿温暖的生命接力能够被复制

2014年05月06日 16:46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这是一场心脏移植的生命接力。5月2日16时55分,21岁的青年叶劲脑死亡,医生取下了他的心脏,装入冷保温箱送往广西桂林机场。南方航空相关航班提前15分钟起飞,并提前35分钟降落首都机场。当晚8时53分,这颗心脏被急救直升机送抵北京安贞医院。23时12分,医生宣布,22时30分,受心者、12岁的江西男孩小包心脏已恢复跳动。

  时间就是生命,这样一个常识,在这一场生命接力中得到了体现。从捐赠者叶劲的心脏被取出,到最终植入男孩小包的体内,在短短的5小时35分时间里,这场手术,动员了桂、京两地医院、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城市交通等诸多部门,全方位的协同配合最终顺利实现了完美对接。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及时到位,事后读来,惊心动魄、感人至深。

  这样入榫合缝的故事,很有一些传奇的色彩,也足以说明,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为了公共利益而全力以赴的温情与动力。只要事情确实紧急,信息足够透明,沟通能够顺畅,很多时候,相关机构、组织之间的协同动员,并非想象中那么艰难。但要让这样的幸运得以复制,还有赖于一些临时举措能被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细看这次生命接力的过程,有些环节,就要感谢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北京交管部门的“一路绿灯”,就得益于交管部门与医疗急救部门建立的24小时联勤指挥机制——交管部门指挥席接入120、999应急指挥系统,能实现紧急救助信息共享。正是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警车为急救车开路、交通民警疏导车辆腾出救命通道,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北京启用直升机参与救援任务,此前也有先例。就在上个月,北京急救中心的一架直升机,就曾到密云水库援救一名受伤男子。据透露,今年北京还将拥有全国首架医疗急救专用直升机。在硬件越来越先进的同时,更有必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使用,让专用直升机为生命起飞不再是特殊个案。

  当然,还要看到的是,很多类似病患都需要跨区域合作,不同城市、多个部门之间的对接,难度可想而知。此前一些类似的成功案例,共同点往往都是当事人通过网络等渠道,吸引了舆论足够关注,某种程度上,还只能视为个案。要让那些未被媒体聚焦的人,也能被合理救助,需要各城市乃至国家层面出台相应制度,为整个救助流程的推进保驾护航。

  这次跨越千余公里、连接两个城市、牵动众多机构的救援,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人性的美好,责任的重大,结局的圆满,都传递给人信心和希望。从个案中总结经验,甚或明确遇到类似事件,相关部门的应急举措要常态化、制度化,如此,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益者。(胡印斌)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