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如何在互联网和平共处

2014年05月12日 15:2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一句“有种阻我来内地”让杜汶泽成了网络热门人物,不少网友近乎同仇敌忾,发起抵制行动,一些艺人也跟进声讨,事件一再升级。由网络发起的抵制甚至封杀艺人不乏先例,此次事件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异,针对网友为何反应如此激烈,如何看待抵制行动,各方展开了辩驳。

  抵制是自然的,抛开具体语境,“内地网民自以为是,没多大本事”这样的表态肯定会犯众怒。当事人可以认为自己只是针对一部分人,可一旦这样的发言成为公共议题,起码从情感角度看,围观者无一例外将自己视为地域歧视对象。看看以往发生在网络的论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发言,一旦夹杂着地域歧视,网民参与论战的激情往往异常高涨,多少人不经意间完成了身份代入,将自己设想成受害人。

  其实,网民不仅对地域歧视敏感,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网民议事能力也有所提升,一种典型的状况是,日常中的批评如果过度发挥,伤及无辜,围观者很容易察觉到批评中的逻辑漏洞,并据此展开回应。前段时间,一位财经评论员针对草莓音乐节场地垃圾遍地的状况发表看法,认为“听草莓音乐节的这辈摇滚青年中的大多数,家教恐怕欠好。他们的父母大多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上纲上线的批评,将部分人的作为引申为一代人的原罪,即便不是音乐节的乐迷,恐怕也会感到不满。

  网民发起抵制杜汶泽,无论从逻辑还是情感上都是恰当的反应,在公共话语空间,尊重与宽容不仅是一种胸怀,还是表达素养的体现。过去不乏名人发出不当言论的例子,当事人往往为此付出了代价,莎朗斯通为汶川地震的不当言论道歉;近来因种族歧视的录音,NBA快船队老板更是面临巨额罚款的处罚。它们都是“祸从口出”的典型例子,对比这种极端案例,针对杜汶泽的惩罚可谓轻飘。

  即便如此,有人还是基于文化差异,认为不该反应过激,这种有意淡化矛盾息事宁人的做法可能显得务实,而客观地说,伴随着抵制行动,的确也给人一种抵制者自我矮化的印象,“互相串联着抵制,变成了批判的武器,反倒显得自己狭隘。”有人分析,此次抵制行动彰显的网民情绪,还受到此前“一泡尿”事件的影响,网民的反应也有着非理性的成分。另外,就抽象的歧视现象,其实早就有学者分析认为,本质而言它只是意味着“区别对待”,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

  即便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也容不得太多的暴戾,上述声音有利于缓和当事人和批评者双方的矛盾,有理由相信,在抵制、封杀长期被滥用、被扩大化的当下,它们的确充满了理性气质。不过,让杜汶泽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许也是必要的,它让那些参与公共表达的个体,尤其是名人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而这,显然是在互联网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何小手)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