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项目岂可唯技术是举

2014年05月12日 15:4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绿色城市,是政府和每一位市民共同的愿景,既然如此,政府最好从单方面的“好心办好事”转变为“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事”,加大政策的民意吸纳,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做糗事”。没有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城市进步永远只是“建设”意义上的,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

  新华社昨日报道,杭州市规划将在余杭区中泰乡建造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由于担心这些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资产价值等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当地部分群众多次集会抗议。10日,大量群众涌上02省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导致交通长时间中断和部分人员受伤。

  针对民众担忧,余杭区委有关负责人11日表示,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

  事件起源于“垃圾围城”,这是身处城镇化大潮中的几乎每个中国城市“成长的烦恼”。如何消化每日产生的成千上万吨的垃圾,甚至“变废为宝”考验着城市的智慧。从处理手段上说,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除了填埋、焚烧、堆肥以及垃圾发电,更对更加细化的垃圾分类情有独钟,将垃圾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垃圾不必“围城”了。

  而这些,远不是城市管理中智慧的全部。

  在此次余杭区事件中,有人关注项目技术的可行性,有人关注公众行为的边界。事件里所有的该与不该,好还是坏,构成了谁说谁有理的拉锯,“扯不断,理还乱”的粘性太大。

  事端已生,当初那个“科学规划”却少有人提及。与所有重大项目的落地论证一样,垃圾发电厂的论证册页上也必然少不了“技术成熟”“选址合理”“无害健康”的书写,因此“通过有理”,“不同意没道理”。但是事实是,民意的强大反弹,将官方口径挤压到“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

  这样的表态有极大的诚意,遗憾的是,这已经属于“善后”环节了。在单向度的管理思维中,项目规划的“科学”,可能更偏重于项目的技术层面,而没有将公意趋向纳入到“科学属性”中来,直接导致那些无懈可击的项目频频碰壁,不被买账。

  公共产品必须对应“公共选择”。“让城市更美好”的垃圾发电厂当然要基于“公意”而生,未经各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博弈,很难达到福利最优化的配比。从杭州官方表述中,立项之时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等,且设备国际最先进。而“民意调查”“民众诉求”“民众参与”“决策民主”这些现代行政伦理中的必然环节,一概付之阙如。

  绿色城市,是政府和每一位市民共同的愿景,既然如此,政府最好从单方面的“好心办好事”转变为“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事”,加大政策的民意吸纳,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做糗事”。没有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城市进步永远只是“建设”意义上的,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

  杭州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一定就不好,但在二恶英已经进入百姓话语的时代,用技术专业性来取代发言权,已经不合时宜。这个发电厂也不必然就是群众的“眼中钉”,但不能因为你的产品好,我就必须买,这种“包办”思维越来越没道理。“大家不理解,一定不开工”,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是,这样的过程才是科学的,而且可以见证市民和政府的共同成长。(本报评论员 肖明君)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