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护士扎针5次才成功:针头虽小 医患互信事大

2014年05月19日 13: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护士扎针5次才成功,作废的留置针费用究竟该谁出?日前,因不满院方收取作废留置针费用,王先生多处投诉。东莞市卫生局18日介入调查,称一般情况下,作废留置针费用都是由医疗机构承担。

  东莞市卫生局的表态,可谓顺应民意。“针头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东莞某网站社区讨论区针对该事件发起了投票讨论,结果显示:89.61%的网友支持“由于护士专业水平不过关,应该由护士或者医疗机构承担”的观点,仅有10.39%的网友赞成“由于用在孩子身上,所以应该由孩子的父母付”的观点。

  卫生局的表态和网友的观点,既顺应了患者及家属的预期,也符合围观者的心理评判——扎针失败是护士的责任,由此产生的医疗器材消耗自然由医院承担。但是,是非曲直如果这么一目了然,恐怕也不会形成聚焦诸多关注的热点事件。

  一方面,不能将扎针失败归因于护士技术不过关。孩童活动较多,扎针不易;穿刺血管过小,扎针难度较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扎针失败。在当前的医疗领域,如何提升扎针成功率,一直是个医疗难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护士,同样不可避免会有扎针失败。另一方面,医护工作的性质,大到手术,小到扎针用药,风险都不可避免。既然并不能因为手术做失败了就拒缴手术费,扎针失败的耗损成本由护士或医疗机构承担,自然也就并不能顺理成章。

  有网友对于护士为儿童打针多次没成功表示理解,认为不仅是技术问题,其中也有儿童不太配合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针头事件”上的一种理性思考。而抛开责任归属的问题,更重要的思考在于:面对这样一个事件,为何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护士专业水平不过关”?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生和患者之间,互信氛围的缺失。

  就“针头事件”而言,正规医院里,能够持证上岗的护士基本都经历过了大量的专业训练,就如东莞网友“掀起你的头盖骨”所说:“我们医院的儿科护士,都是先在注射室锻炼一两年,然后挑选技术了得的人上岗,而在注射室上岗的护士,平均每天每人都要打接近甚至超过200个病号的针。”而患者对于这些情况和信息,则知之较少。信息缺失产生的不信任,正是在此事上网友观点呈一边倒的原因。

  在专业水平之外,许多人对于医生的职业道德缺乏信任。在“针头事件”中,患儿家长王先生称:“不知道是护士技术问题还是别的原因,反正就是没有扎进去”。这样的表达,多少有点不信任的意味,在89.61%的网友中,想必许多人都持有类似心理。

  根据东莞市卫生部门的规定,从5月1日起,患者入住全市公立医院和三级民营医院后,将会与住院医生同时签订一项协议,即《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承诺不收、不送红包及贵重物品。联系到此处,拒收红包协议书同样是已有的医疗环境中,缺乏医患互信氛围的体现。正因为互信的缺乏,基本的道德期许才要行之于效果难以预期的“协议书”上。

  医疗环境的净化、互信氛围的建立,既关涉相应的法律制度;也离不开患者群体医疗、科学常识的涵养;同时,也与当前既有的现实,自上而下的医疗运营模式息息相关,减少医疗纠纷,还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增强医患双方的互信。(郭杨阳)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