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日报:群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

2014年05月20日 15:45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一次暗访“挑刺”的过程。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组织开展了“挑刺工”暗访行动。请“挑刺工”到服务窗口、部门机关模拟办事,给干部“挑刺”,并在全县范围公布于众。像李开鹏这种“挑刺工”,该县一共“秘密”选聘了40人。(据《华西都市报》5月19日报道)

  靠“挑刺工”这种“第三方监督”,倒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驱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作风雾霾”,无疑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益尝试,从实践来看也产生了一定威慑力。但其效果究竟如何、能否长久,恐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就拿报道中提到的“挑刺工”李开鹏来说,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可能正因“来头”比较大,他在派出所暗访时,其实已被接待民警认出,不过并没有点破。李开鹏事后总结时认为,破绽在于他手提黑色公文包,一看就是个干部。这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则在于,丹棱县只有16万多人口,党政机关间的相互熟悉程度应该比较高。而且,40名“挑刺工”大部分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单位,他们及所在的单位往往不是“挑”别人,就是被人家“挑”——如何保证他们真正站在普通群众角度“挑刺”,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同时,虽说“挑刺工”都是秘密选聘的,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多次参与暗访监督、故意“找茬”,在被暗访者面前成为“熟面孔”进而身份暴露,应该是迟早的事。到那时,再去模拟办事,恐怕就难以探寻到真实的情况。据报道,目前“挑刺工”已经成了丹棱县“公开的秘密”,一些单位也在猜测谁可能是“挑刺工”。

  在笔者看来,群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一方面,群众去部门机关是办真事、真办事,“挑刺工”则是办假事、假办事,二者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的主观感受难免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同“挑刺工”偶尔为之比起来,老百姓人数更多、办事更经常,可以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监督。因此,秘密选聘“挑刺工”固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更重要的则是畅通渠道、充分保障群众的监督权,让群众能够和“挑刺工”一样,将自己的意见“直送”有关部门,并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此,挑刺“风暴”才能持续、有力地刮下去,更有效地驱散“作风雾霾”。何勇海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