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国企延续就业 “世袭”得不偿失

2014年05月27日 10: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据新华社报道,大庆油田调整职工子女进入企业就业政策引发职工上访。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类似“子女顶替”制度在很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大型国企,尤其是少数垄断型国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针对职工子女的“土”政策和倾斜办法。

  市场化改革推行至今,一些国企依然存在类似“世袭”制的就业政策,无论是从公平或效率的视角看,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但对于这种现象,竟然还有一些专家表示赞同,理由包括“稳定在职老职工”、“外地的优秀人才不愿来”等。这些论调是否站得住脚,就需要具体探究下国企这么做的原因。

  从报道来看,仍为职工子女就业“世袭”创造条件的,不外乎是两类:其一是垄断性国企。这些企业通常待遇很好,就业信息不透明,外边的优秀人才不是不想进,而是难得其门而入。显然,这是把优质的公有资源,当成了企业职工世袭的“福利”,说穿了就是捍卫既得利益,不让他人染指;表面上看似维护了企业的稳定,付出的代价则是阻挡了人才的流动。在道义上,这一类“世袭”恐怕找不到什么能见阳光的理由。

  另一类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如专家所说,“产业结构单一、地理位置偏远”,优秀人才不愿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企业的确可能要照顾曾做出特殊贡献的老职工。这种关照在感情上,当然可以理解,但从后果来看,则有可能把国企异化为“福利机构”,牺牲了国有资产增值的可能。

  其实,因照顾老职工而使国企陷入举步维艰,上世纪90年代曾是普遍现象。最终国家下狠心推动职工下岗,也让很多国企甩掉包袱、焕发新生。这里面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在于,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要按照优胜劣汰等基本的规则办,而不能把岗位当作福利补偿;教训在于,对职工下岗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补偿机制,遗留了很多问题。

  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解决类似世袭问题应该容易得多。首先要明确的是,必须尽快终止任何“世袭”政策。这并非是要一刀切地禁止老职工子女接班,而是要一视同仁,相信优秀的职工子女,在公开竞争时也会胜出。当然,有些老职工子女将会“落选”,但需要补偿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比如,可以采取提高工资、津贴,建立一些扶助基金等,对那些确实曾作出特殊贡献或作出牺牲的老职工进行补偿。

  虽然提供几个工作岗位看起来更“省钱”,但如果因为人员素质降低,而让国企失去竞争力,实在是得不偿失。(敬一山)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