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真正的人性之善

2014年05月27日 11: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在孟子看来,“善”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人性天生是平等的,都有趋善的本能,只要经过合理引导,就能使人性得到不断地提升。

  人性是个古老的话题,古老到现代人已不愿谈论,因为表达任何观点,都能从前人的思想中找到踪迹。然而,这又是一个时代最需要辨析的问题。人们对人性的共识,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作的认知。共识越多,越容易达成一致的政治主张。政治本身是为了解决人的集体生活而做出的种种尝试,政治也需对人性的认知,来作为它的思想基础。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作必须要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一旦某个政治理念背离了人性,它最终就会以失败告终。除了政治,我们要理解一个时代的伦理、教育、法律、宗教等问题,也都涉及人性这个最本质的问题。这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家共识越多,争论和分歧就会越少。因为大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对人性的认识模糊,或出现了分歧。

  儒家当然也十分关注人性问题,历代都有过探讨。对人性问题谈的最少的,倒是孔子。

  子贡曾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就是孔子很少说到人性与天道。《论语》中孔子谈人性,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本是相近的,但由于行为习惯的不同,而相远了。孔子未说人性的善恶,只说人性的远近,是非常客观的态度。孔子所言,至少隐含了两个理念,首先人性是平等的,其次人性是可以塑造的。结合孔子对“仁”的观点,能发现孔子认为人性只要经过良好的人文教化,就会变得良善。

  孟子是儒家最早大量谈论人性的,现在多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里还是有一点误解。在《告子》一章中,有很多关于人性的谈论。在谈论中,告子把人性比作杞柳树与湍急的河水,认为人性本来并没有什么善恶。但孟子并不这么看,他认为用杞柳树做杯盘,本身就是顺应了杞柳的本性,同样让人去符合仁义,也并没有违背人的本性。在用河水比喻人性时,孟子说道,水流的确是没有向东或向西的定向,难道它没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吗?人性的趋善,就好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趋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它就能飞溅起来,使它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住水流让它倒流,就能把水引向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的改变让水这样。人可以让他做坏事,他本性的改变,也和这个道理一样。

  孟子在这里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前一个“之”应为动词解,有“趋向”的意思。孟子的真实意思是,人性是趋向善的。这从他后面和公都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公都子认为孟子说的就是“人性本善”时,孟子并没有肯定他的说法,而是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不为善,非才之罪也”。至于从人的天生性情来看,那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说的人性善良的涵义。至于有人不行善事,那不是天生资质的原因。

  从孟子的论述能看出,他认为人性有一种自然趋向,就是趋向“善”的。这种“趋善”和“性善”有很大不同。孟子更多强调的是人性的平等,对认为有些人天生性善或天生性恶的观点,是坚决不认同的。孟子有一段话最能表明这种观点,他说:舜住在深山中时,在家只与树石相伴,在外只与鹿猪同游,他和深山野林里的野人没什么两样。但当他听到一句善言,看到一桩善行时,便开始学习了,那力量就像江河决了口,其势头凶猛得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可见,像舜这样的圣人,若无引导,也没有善的本能。

  在孟子看来,“善”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人性天生是平等的,都有趋善的本能,只要经过合理引导,就能使人性得到不断地提升。可以说,正是孟子认为人性是“趋善”的,为人在天地间树立起了一个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高扬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孟子对人性“趋善”的认知,使人的尊严在传统社会得以确立,同时使人们自觉地有了一种价值认知。这样,个体生命的尊严才可能制衡政治威权带来的损害。

  孟子引用过《诗经》中的一句话,来表达他对人性的愿望:“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用白话说就是:上天生育了人类,每样事物都有其本质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会尊崇美好的德行。这段话与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的观点是何其相像,都认为大自然会让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性,来获得自己所要的幸福或美满。而人的异化,往往是因为忘记了人性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由、独立与理性,这些才是真正的人性之善。 (叶匡政)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