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向污染宣战要有点“吃亏精神”

2014年06月04日 13:05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昨天江苏省环保厅发布的《2013全省环境状况公报》中,不少数据都直观反映出当前环保治理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全省13个省辖市空气环境质量均未达标、沿江多个城市监测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地表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这些都使得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向污染宣战”显得更加紧迫与必须。

  世界环境日已有40多年的历史,如果说,多年前,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概念还是“局部地区、偶发事件”的话,那么今天,无论是雾霾袭来还是水质危机,都日渐频繁地发生在普通人周围。现实中,“向污染宣战”共识虽有,但是如何操作实施,站在不同角度的各方却意愿不同。建景观公园、造生态湿地等工程,保护环境,立竿见影,在很多地方蔚为风气,人工造景,不惜血本;移栽大树、一掷千金。相比之下,地下污水管网、河道清淤治理、土地污染修复等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环境建设工程令不少政府部门难有兴趣。“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就听到这样的声音。

  对“看不见”的环保工程舍不得投入,这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一言以蔽之,干这样的事情“吃亏了”。地下设施、隐蔽工程,是城市运转必须配套的设施,这些设施的欠缺往往也是历史遗留的“欠账”,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看来,新建项目是自己的建树,治理污染是还前人的旧债,两相对比,自然有了“轻重缓急”:与其背上包袱,不如留给后人;一些环保治理工程,动辄数十亿上百亿投入,钱花下去了,治理过程耗时费力不说,效果如何、能不能算作自己的政绩还得打个问号,所谓“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看不见事小,上级领导也看不见岂非“吃了大亏”。

  治理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拿污水来说,如果不彻底从源头上减排、治污,光靠引水换水,投入再大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至于空气污染、酸雨危害等防治等更需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把大量投入花在诸如企业废气治理、汽车尾气减排、工地扬尘管控等等看不见的地方。对政府部门来说,向污染宣战,就是要摒弃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狭隘思维,多一些谋长远、打基础的务实之举,多一些功成不必在我的“吃亏精神”。要知道,城市发展中,“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能否在城市建设、环保治理上敢于干“吃亏”的事,这其实就是对一级政府、一任官员发展观、政绩观的直接检验。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有舍有得。近年来,国内省内有不少地方在治理污染上壮士断腕、在生态修复投入巨大,当时看似一时吃亏,如今却因为优良的生态带来更大的发展回报。这也提醒我们,看不见的环保投入也该纳入对政府、官员的考核,让只顾显性政绩者“玩不转”,让注重“表里如一”者“不吃亏”,如此,才能让百姓看到环境品质稳步改善的成效。(刘晓)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