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州义务诊所开业半年就关门 老医生身体吃不消

2014年06月06日 09: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最初的门庭若市,到一个多月前只送免费午餐不再看病,再到近日拆招牌、清物品,彻底中止运营,去年11月开张的河南首家“免费诊所”——“国平义务诊所”,满打满算,只维持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真的像是昙花一现。

  这家诊所医药分离,只开方不卖药,为什么仍然不能长久?免费慈善真的无法持续吗?据了解,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资金链的断裂和医生年老体衰是最常提到的原因,事实是否真是这样?

  在郑州市纬五路上,“国平义务诊所”的招牌已不见踪影,二楼窗户上,白底红字的一行大字“义诊为民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还在。从门缝往里边看,屋内的医疗器材收拾一空,地上散落着一些废弃的报纸。曾经这里也是门庭若市,“看病好又省钱“是大家对“国平义务诊所”的印象,在这里看过病的寇大爷介绍:

  寇大爷:他说你就吃这个药,对心脏有点好处,这药也很便宜,不用花很多钱。再一个这专家们也非常认真,也很耐心。

  65岁的周国平是该诊所的负责人,他原是河南省郑州一家区级医院院长,去年退休后,组织几位退休医生与郑州市红十字会合作创办了这么一家诊所。为给困难患者用上便宜又管用的药。他还调查了郑州几十家药店,指导病人去买便宜药。

  周国平:我们给他开的药都是普通药物,这个药又能治病,价格又便宜,病人又能接受。

  据了解, 这个免费诊所里没有药房,只开药方不抓药,能做一些基本的如彩超、心电图等检查。上下两层共有500多平方米,开张半年以来,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病号,平均日接待量高达一二百人。然而这样一个颇受欢迎的义务诊所在今年6月份突然宣告关门了:

  居民:就这两三天前才搬走了,连那牌、字都拆走早了,屋里东西也都捞走了,来一个大车都捞走了。

  这样一个口碑好,人人称赞的诊所,为何会突然关闭,是不是真如外界所传说的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作为“国平义务诊所”的主管单位,郑州红十字会宣传部部长李详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李详新:不是这个原因,他资金链没断,到现在我们还有企业捐款的几十万。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国平义务诊所”的创办人周国平,他也告诉记者“国平义务诊所”的停业并不是外界所传言的资金链断裂,也不是永久性的停业,只是在进行调整,不能把钱都花在60万一年的房屋租金上,而是应该更高效的利用起来。

  周国平:有房租、水电费、医疗的消耗啊,一个月需要花费十几万块钱。为了把资源用到一些更需要的地方,不能在这浪费房租,所以我们就暂时先关门。

  周国平说,除了资金之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人手不足,他和诊所里的几个专家年纪都太大,每天面对上百个病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国平:我身体不好,老专家身体也不好,营业的核心人物都没有,没有医生。

  “国平义务诊所”的医生很多都过了古稀之年,专家身体累垮,后继无人的窘境让诊所不得不暂时歇业。郑州红十字会宣传部部长李详新表示,参与“义诊”人数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各方面合作解决。

  李详新:像医生这一块,来参与的人比较少,我希望政府能出台这方面的制度。比方说医生评职称啊,或晋级啊,他必须有志愿服务多少个小时之后,有这个条件的话,他们就有动力做志愿服务了。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周国平表示不会放弃义务诊所,未来在身体恢复后会继续办下去:

  周国平:等我的体力恢复以后,我们准备和敬老院或者市委福利机构啊合作,我们在那重新开,服务内容照样还是义务服务,这样节约一些房租,把资金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

  免费诊所,其兴也匆匆,衰也匆匆。愿望很柔软,很美好,现实很坚硬,很扎手。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一两位热心人士凭借一腔热情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凭借一两家企业慷慨解囊就能解决的。社会基本的医疗问题,还是得靠政府主导,从全局着手。

  当然,民间慈善的力量也不能忽视。那么,民间慈善怎么做才能持久?也许,媒体人邓飞发起的“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项目可以为免费诊所提供很好的借鉴。免费午餐项目首先找到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然后,福基会帮助成立了“免费午餐”专项基金,实现了全国合法公募,保证了免费午餐项目资金的持续供给。这个项目最终由政府接棒,也成为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要知道,只有政府出手,普惠更多的贫困家庭才能成为可能。国平义务诊所虽然堪称一次勇敢的尝试,但需要总结的东西还有很多。(记者 高爽 河南台记者 朱路)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