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提升应急能力的软硬之道

2014年06月06日 13:59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6月4日,贵阳市应急办发布强降雨雷电灾害预警,并统计出贵阳市易积水低洼路段和水淹点,提醒周边住户、过往车辆和行人在暴雨来临时要注意安全,尽量绕行。发布“积水地图”,告知市民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利于提升城市、市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面前,不断提升城市的应急能力,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的城市,人口和建筑数量可谓急剧“扩容”,这对维系城市健康运转的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公共应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安全系统在多数地方尚未完全建立,“到xx来看海”之类的戏谑,生动地体现了城市安全的脆弱性。城市安全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和民众的现实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对一切不符合城市安全标准之处进行全面整顿,构建起完善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已成亟待突破的时代课题。

  客观地看,近年来,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但应变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说,还在于打好底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贵阳还“浸泡”在齐腰深的雨水中,但近年来,贵阳却再未出现过大面积积水,主要得益于南明河抗洪能力较十几年前大为提升,建成贯城河排污分洪隧洞,阿哈水库除险加固、花溪水库和小关水库进行改、扩建及配套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没有终点,比如这次“积水地图”提及的51个易淹水的地方,能否逐步消除。只有未雨绸缪了,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各种困难。

  如果说基础设施之类的硬件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那么在改进管理之类的软件上下功夫,就显得更为及时、灵活。2012年8月,贵阳市应急办曾在下拉槽划出水位警戒线,以便在道路积水时,车辆和行人能及时通过警戒线来判断下拉槽的积水深度,避免人车被水淹。这次发布的“积水地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在建设城市、规避风险之时,设身处地想着市民如何应对可能发生意外状况的举措,不妨再多些,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幸福为终极目的,城市的建设、管理理念才会无微不至。

  在灾难防护体系中,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公共管理、及时反应的公共应急措施和民众灾难自救能力应是四位一体。杜绝人掉进下水道之类的悲剧发生,保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包括气象部门的暴雨紧急预报,其他部门的应时联动,如中小学的停课、某些在外施工行业停工的应对举措等,还需要城市灾害应急教育更切合实际,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各类天灾应对技能培训。在自然灾害应对时的细节改进及体系完善,将会给政府带来远远超过安全体系投入的有形和无形收获,使城市在各种灾害面前应对自如。(本报评论员 韦祖伟)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