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消失的“狗”字 缓慢更迭的传统

2014年06月11日 14:44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众所周知,所谓狗肉节之争,根源乃在于,就“能不能吃狗肉”的不同判断。说到底,由玉林狗肉节所引发的冲突,乃是现代式的伦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与延续千年的“原生传统”之间的对抗。在此过程中,博弈的双方都自认正确,同时笃信对方不可理喻。

  遗憾的是,针对狗肉节的群体抗议,并未衍生为一场文明说服和道德宣教行动。随着爱狗人士大量使用拦车、堵路、闯店等偏激手段,声势浩大的救狗行动,已经一再越过法律界限,而演变成粗暴的侵权行径。又是一年狗肉节,若不是官方事前降温,勒令店家低调行事,新一轮的对峙和冲突,想必又会在玉林的大街食肆间持续上演了吧?就此而言,玉林全市遮“狗”字,更像是被迫的危机预警,是以退让换“空间”,丝毫无关对“吃狗肉”的对错判断。

  那些传统与习俗,很多时候就是这般根深蒂固。围绕“吃狗肉”,抗议者虽有一腔热情,却无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其总以人多势众压人,总想着立竿见影,不仅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激起反感和反弹。尤须重申的是,无论是谁都必须认同“法律”主导社会秩序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任何道德范畴的布道,都应守住“不侵权”的底线。事实上,包括“救狗”在内诸多的志愿者行动,往往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纪律性,由此导致劝说效果不佳,着实不足为奇。

  改造风俗习气,从来都是漫长过程。投身其间者,理应拿出更多的包容和自制,从而迂回推动坚固的传统一点点剥落。(然玉)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