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着力破解最后一公里上的机制问题

2014年06月13日 08:5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这几天,中央一再发出“抓落实”动员令。国务院日前也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要求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政策落实难是一个老问题了。一个好政策从“出海”到“落地”往往要过关斩将,尤其在“最后一公里”上路障更多。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全面铺开各项政策措施,并三令五申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锤炼一个好的作风,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不能“把文件带回去就完了”。而社会对干部的干事作风也颇为关注,就怕歪嘴和尚把好经念歪了。我们当前推进的事业是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没有那么一种精气神当然不行。松松垮垮、大而化之,再美的蓝图、再多的承诺都可能沦为空文、“空炮”。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守土尽责、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政策落实的首要保证。

  “最后一公里”上有作风问题,更有体制、机制障碍。在发展经济、管理城市、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政出多门、责权不清的一公里,是政策相悖、依法不作为的一公里,是缺乏统筹、各行其是的一公里,是矛盾累积、问题成堆的一公里。“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将政策落实比作“过河”,那么体制机制可称之为“桥”。当制度设计合理、运转顺畅时,政策落实就会更快更好,而体制机制障碍顽疾不除,就可能让好政策大打折扣甚至“束之高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越是基层,上级管理部门越多,线头越多也意味着越容易搅成乱麻。图上是绿地,实地一看是楼宇或者商贩摊点、垃圾堆场;这个部门说此事由甲批准,那个部门说必须由乙或丙点头。一家三口蜗居八平方米陋室,一查政策,谁都不该管这事……当此之时,如果一些干部秉持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绕着问题走,必定会上演着一幕幕“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把戏。

  因此,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打掉横亘在最后一公里上的体制机制“拦路虎”。废除不合理规章,建立责权衔接机制,把各项配套制度之间的关系捋顺,将政策发布、责任分工明确……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改革精神,以心系民生的情怀进一步完善制度,尽心做好这篇大文章,为政策“出海”、“落地”铺好路、架好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着力破解最后一公里上的机制问题,文件和政策的落实就会“难者亦易矣”,实惠才能一点一滴体现在群众的生活中,落到群众的心坎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