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用文化激活地铁生活

2014年06月16日 11: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当城市地面不能承受人的所有需求时,“开天辟地”成为拓展生存空间的世界共识。与大众生活最为密切的,当属民用航空和地下铁路。无论是伦敦、巴黎、莫斯科,还是北京、上海、深圳,坐飞机、乘地铁都是全球120多个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100多年前世界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开建时只当做单纯的交通工具外,其他城市在修建地铁时,更将其视为“全新的生活空间”,强化艺术色彩成为吸引人们“入地”的法宝。巴黎在开建地铁时,地铁口是新艺术主义大师赫克多·吉玛德(Hector Guimard)设计的,现在已列入法国历史古迹名录,可以和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及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超现实主义宗师达利这样形容巴黎地铁入口:“那些神奇的巴黎地铁入口,人们伴随着它们的优雅走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中,这是一个憧憬明天,栩栩如生的美学王国”。

  基于“地铁是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理念,欧美在投资建地铁时就把艺术建设作为“掘地钻”。莫斯科地铁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格局各不相同,雕塑气势蓬勃,壁画富丽堂皇,宛如“地下艺术殿堂”;雅典地铁站兼具博物馆功能,开凿时遇到的文物遗址在原地保存,高科技交通系统和古文化传统完美结合;斯德哥尔摩地铁是世界上最长的美术馆,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岩洞,每个岩洞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把艺术嵌入地铁建筑中,既是“有文化”的表现,也让地铁生活显得“更惬意”,更符合人性。遗憾的是,国内有些城市修建地铁,更注重“现代化”,追求“最新技术”,却忘了把艺术砌入建筑,因此地铁各站点千篇一律,单调得只剩下交通功能。墙壁上有装饰,但更多的是商业广告,视频和平面展框中皆写着“创收”。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只要敢于创想,敢于在文化和艺术上投入,地铁照样可以摆脱枯燥和乏味,灵动出艺术活力。1986年三位英国作家给伦敦地铁公司写信,发起“地铁里的诗歌”活动,希望每个站点都拿出3个以上的广告牌,贴出诗歌,让更多普通人体味到诗意,点亮想象的火花。这一倡议得到英国文化部、地铁公司及诸多企业的支持,地铁诗人们得到资助,把这一活动延续了数十年,出版了10多本诗集,并且扩展为文化外交活动。欧洲各国的诗歌展、中国唐诗展,都曾在地铁中进行。伦敦地铁,也因此成了“公共艺术”空间。

  而先天不足,带着“肤浅”、“功利”、“粗俗”特性的纽约地铁,则另辟蹊径。1985年纽约大都会捷运艺术室开始实施“纽约地铁音乐项目”,每周在25处地铁举行150多场演出。如今,这个项目已颇具规模,成为纽约艺术世界中的一部分。纽约地铁成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地,乐声嘹亮,有的演奏小提琴、吉他,还有表演打击乐器、黑人青少年街舞等等。能够进入地铁表演的艺术家,都是经过严格遴选的。

  国内一些城市,在新建地铁时往往忽视了文化建设,虽令人惋惜,但今后还有机会去弥补,去充实。没有雕塑,可以添加;没有博物馆、艺术展,可以再建;缺乏文化氛围,可以不断营造。关键在于用心用力。

  如果把地铁看成是公共生活空间,那么就应该增加文化投资,丰富文化项目,给地铁赋予除交通以外更多的功能。

  如果每天在地铁花40分钟,一年下来就有240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文化和艺术当结伴而行。(陈冰)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