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嘉峪关下的思考:筑墙还是通路?

2014年06月16日 14:4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筑墙还是通路?——嘉峪关下的思考

  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在嘉峪关划出一个大大的十字。筑墙与通路——古老中国与外界的两种相处方式在戈壁上的“天下第一雄关”相遇。

  2200年前,汉臣张骞凿通西域,连接长安与罗马的丝绸之路纵贯东西。丝路上,中国丝绸、印度香料、波斯蕃锦转运流通,造纸、印刷术西传,佛教、基督教东渐。当时还只是有关无城的嘉峪关已是河西走廊上的商贸重镇,商贾云集、绢帛山积。

  丝绸之路连接起沿线的中华、印度、巴比伦、阿拉伯、希腊罗马等文明,它们碰撞交融,相互借鉴,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驿使图》就是证明。画像中,驿使胯下宝马四蹄腾空,疾驰狂奔,其形象一望便是受大宛马影响。中原的大师名匠、西域的汗血宝马一同催生出丝路上的不朽经典。

  兴盛的丝路贸易带来和平。丝路畅通时,汉、羌、匈奴、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沿途基本没有战乱。

  就在丝路通达之时,西汉政府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兴建河西长城。明洪武年间,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处修建土城,置关建楼,嘉峪关像一把雄浑的锁钥,锁住荒漠上的苍茫天地,成为明长城西端起点。

  修建河西长城的最初目的是要稳定边疆,以护卫往来商旅,保障丝路畅通。嘉峪关内城东西两门分别取名“光化”“柔远”,取意旭日东升,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其封闭保守的一面不久就显露出来。随着嘉峪关的修建,国力不济的明王朝放弃了对关外的实际控制,弃地千里,以嘉峪关为界,开始闭关以图自守,大量人口内徙,形成了“明代西疆至于酒泉”的局面。

  虽然也在嘉峪关设立通关机构、满足中西间的商贸需求,但明王朝在战略上选择以长城来对抗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以及女真等的劫掠骚扰。

  与丝绸之路“通过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实现共享和平”的理念不同,“峻垣深壕,烽堠相接”的长城以武力防御异族掠扰。

  如果将城与路比作两种思想,那么万里长城像是以权力威势维稳拒乱的法家,而丝绸之路更像是崇尚教化、为政以德的儒家。

  离嘉峪关不远,就是兰新铁路。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列车与古老的关口擦肩而过,奔驰在这条连接中国内地与新疆的铁路线上。即将开通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也为被称为“新丝绸之路”的“渝新欧”国际货运提供了便捷的陆桥大通道。千百年来,丝路不死。

  今天,再没有驼铃与马蹄声惊醒嘉峪关沉寂的关门。500年前,它还威风凛凛,有披坚执锐的将士在此镇守。而现在,关城内的古将军府犹在,但只有来自各国的游客占领这座早已废弃的军事关隘。(记者桂涛 王艳明 傅云威)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