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史上最贵停车费实行 专家建议公开收支情况

2014年06月16日 1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南京史上最贵停车费实行专家建议公开收支情况
南京市中心位置路段停车费从15日起涨至20元一小时 申冉 摄
新政实施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市中心的停车位出现大量空位 申冉 摄

  中新网南京6月16日电 (记者 申冉)“一小时20元,上不封顶”16日,是号称“史上最贵”南京新停车收费政策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工作日,当天,该市市中心新街口附近路段的停车收费员刘师傅对每一辆准备停车的车主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停车费涨了,“不少人一听价格方向盘一转就走了;也有办事不得不停的,但都提前说明只停一会。”刘师傅告诉记者,这一天的停车量确实少了,停车位的车辆流转速度也快了。

  据南京市物价部门在5月底向社会做的通报:从6月15日起,被称为“史上最贵”的南京停车收费新政正式实施。根据规定:南京市新街口、夫子庙等核心区的干道上停车费“早八点到晚八点”最高达每小时20元,上不封顶,停一天要交244元。而此前,该市市中心停车费一般均在一小时6到10块钱左右,白天停车超过八小时封顶,如此算来停车费涨幅超过一倍不止。

  稍后,该市交管部门通报:从6月10日起,对市内512条主次干道和支路小巷共计千条道路的违停全面实施100元罚款并记3分的“史上最严格违停处罚”。

  “史上最贵”和“史上最严”的两项杀手锏的确让开车人对市中心望而生却。

  新政实施后的首个工作日,新街口明显减少了车辆的停泊,在存土寸金的该市中心位置国际金融中心写字楼附近,竟然出现多处停车位空缺、无车停泊的景象,而在往日的上班时间,这些停车位几乎早早就被停的满满当当。高额停车费之下,对私家车辆进入市区果然有“立竿见影”的“限行”效果。

  不过,在采访中,不少驾车前往市中心工作的上班族则无奈地不得不支付高昂停车费,抱怨该项政策未经“听证”就实施,忽视了不少开车上班一族的需求。

  一位家住该市郊区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住家和工作的市中心之间,并无直达公共交通,需要公车转地铁多趟,“开车只需半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则超过一个小时以上。”如此折腾让王先生只能选择自行开车上班、硬着头皮支付“暴涨”的停车费。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200万辆,按照该市人口800万计算,平均四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停车费如此巨幅的涨价则意味着可能影响到大部分家庭的出行和消费支出。

  对此,发布此消息的南京市物价部门解释说,“停车费涨价不属于听证范围之内。”

  不在范围之内,但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影响全城大部分市民出行的政策变动,是否应该听取民众意见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交通规划方面的专家,对于南京通过提高停车代价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式是否合理进行探讨。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表示,目前看来通过“高价”加“严罚”,对于减少市中心车辆拥堵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政府部门的重心不应该是“多收钱”,而是应该放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来,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多建停车泊位,鼓励错时停车,共享车位,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多种措施并举,才是杜绝违停的根本。

  “我们应该更关注政府把收上去的停车费用到哪儿去了?”顾大松呼吁,政府应及时向公众公开这些停车费用的收费和支出情况,让这项实为公众办好事的工作真正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欢迎。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在采访中认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通过提高停车费用来治理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是一个总的趋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选择这样的方式解决市中心的大堵车问题。这种以经济手段而不是“限牌”这样的行政强制手段来控制车流量,相对而言比较合理公平。”

  但程世东也提出,在大幅提高停车费用的同时,执法严格始终是保证这一手段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北京在前几年也曾经实施过提高停车费的规定,但由于违停严重,执法跟不上,大量私家车选择违停而不去停在规定的停车位内,导致这一规定最终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