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被催熟的“认证机构”难免节操丧尽

2014年06月17日 16:3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记者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家认证检测中介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现在的ISO9000认证基本上是“给钱就能做”,而3C认证 “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6月16日《羊城晚报》)

  认证变认钱,“给钱就能做”,如此这般,所谓认证,几乎彻底沦为“钱证交易”。就国内市场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认证行业,似乎仍处于某种蛮荒状态。其一方面表现为,从业主体缺乏职业认同和道德自觉,不惜牺牲声誉谋取短利;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同业之间未能建起以“协会”等形式为纽带的自律机制,各方没有共同捍卫全行业长远利益的自净意识……各色认证机构,几乎在以某种末日狂欢的姿态,透支未来信用来捞金换钱。

  权限巨大的认证机构,仅仅承受着极有限的约束压力,自然节操丧尽。在现有的职能架构中,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是各类认证机构的主管部门,然而其督查职能却几近形同虚设——连年来,公众极少看到其推翻某个具体的认证结论、剥夺某个认证机构的资格资质。当然,除了职能部门履职不力,消费者对认证机构不够敏感,也同样滋长了其违规底气。很少会有人去关注各色“标示”下面认证公司的编号,更遑论会就某个“错误认证”展开投诉追责了。

  一直以来,多数认证机构游离于行政监管和民众视野之外,继而一步步变成服务厂商的纯盈利性机构。在国内多数认证机构身上,我们看不到“标准认可行业”最初的信仰,也即“提高产品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技术壁垒;超越利益支配,维护各方权益”。或许,我们身处的社会,对标准化生产仍然理解浅薄。对各种认证机构寄望过多,同时又对其制约不力——在此语境下,方兴未艾的认证业,更像是被催熟的畸形之果。

  在丑闻曝光之后,数量众多的认证机构理应走向前台,除了努力自证清白,更应向公众说明自身的工作方式。从长远看,我们期待着在行业蛮荒期过后,会有真正的业内巨头崛起,从而与公众一道,推广一种更有灵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然玉)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