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玉林狗肉馆生意略冷清 把狗卖给护狗人士成生财之路(2)

2014年06月21日 09:56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安置

  志愿者团队将狗暂安置在一家宾馆旁的胡同里,想过几日等筹款到位,就将狗拉回天津。这两日,不时下骤雨,阿姨们很焦心,轮流在胡同里24小时守狗。

  重庆人杨玉华话不多,来玉林不宣传,而直接付出行动。6月19日上午,她在狗市见一名狗贩在卖6只几个月大的小狗,忍不住就买了下来,一只200元。狗贩又乐了。

  她将6只毛茸茸的小狗抱往一处草地上,拴狗绳。她64岁,一条狗绳解不开,用牙咬。狗贩和村民们捂嘴笑,她一声不吭。晚上,她将小狗都抱进宾馆房间,默默垂泪。杨玉华:“如果我不买,今晚它们就成为餐桌上的肉。太可怜了。它们和人类没什么区别,只是不会说话,很单纯,就像小孩儿。我懂它们的眼神,渴望,期待,忧郁。”

  杨玉华原是重庆某钢厂医务室的卫生员。她本来不喜欢狗,直到发生了一件事,“1986年夏天,家里的一条小巷里出现了一只流浪狗,脏得很。我用竹竿赶它,它不走。我当时开一个火锅店,离家很近。这年冬天的一天,窗外有狗狂叫,我出去看,两个小偷在撬我火锅店的门。狗冲上去,咬住小偷的裤腿。小偷跑了。我对它说,你好勇敢啊。从此,我每天给它舀一口水、一口饭。每天,它送我上班,接我下班。我觉得挺好玩儿的,这么忠诚。就把它带回家。它是母狗,后来生了7只小狗。我一直喂它,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杨玉华见到流浪狗就往家抱,家庭矛盾越发严重,丈夫受不了,与她离婚。她收养30多只狗时,邻居联名上告,儿媳妇也和她闹。她几次发誓不再收养狗,但“每次看到流浪狗,就腿发软,走不动”。2003年时,已达100多只。到2006年,养狗已花费近两百万元,她开始向朋友借钱。2006年,儿媳妇起诉离婚。“儿子那一年也崩溃了,将火锅店、家里砸了四五次,还打他的两个儿子。我去护孩子,拳头都落在我身上。”她边说边掉泪。

  志愿者团队将狗暂安置在一家宾馆旁的胡同里,想过几日等筹款到位,就将狗拉回天津。杨玉华执意要将自己的狗抱回重庆。这两日,不时下骤雨,阿姨们很焦心,轮流在胡同里24小时守狗。20日凌晨,51岁的刘佳凤值班。

  “你听我摆嘛。年轻时,很多人都羡慕我美。”刘佳凤是成都人,脸型依旧精致,四川话和普通话交错使用。她说小时候常受打骂,“没有家庭温暖、爱”,然后说了一段爱情故事,“我长得漂亮,又会跳舞,追我的人挺多的。我当时说,不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这辈子就不嫁人。后来出现一个东平街的男孩子,他的歌声很好,我们很合得来,我很喜欢他,他也很喜欢我。我洗头,他也帮我洗。我妈发现了,不让我出门。他误解了,以为我不喜欢他,从此没再出现。后来我多次去找他,已经找不到了。他的名字叫杨世权。”

  刘佳凤的故事三天也讲不完。大致是,她在母亲的压力下随便嫁了一个人,从此开始了半生“不幸”的飘荡。离婚后,她开车出了六次车祸,不停做关于狗的噩梦。她小时候讨厌狗,曾被邻居家的狗咬到脚后跟,她某晚去报复,下毒,狗惨叫一夜而死。她出车祸撞人后赔尽家产,去跳东风渠,被人救了出来。她说的很多细节有点“邪门儿”,旨在表现“自从善待、收养狗后就时来运转”。做生意发大财之后,她又找了几次杨世权,无果。

  如今,刘佳凤依然单身,在成都300平方米的独门独院里,和23只流浪狗生活在一起。“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因为它们而活着。如果他们没了,我可能就没了。”刘佳凤说。

  另一个发现

  夏至前夜

  狗肉馆生意有些冷清

  昨晚9点多,记者来到玉林城区的江滨路,这里是平时吃狗肉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而记者在这里看到吃狗肉的人并不是很多,在江滨路尾近十桌的大排档,记者数了一下,只有三十多桌人在吃饭,跟平时来吃饭的人基本是一样的,而商家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这条路上,商家的招牌几乎找不到狗肉这两个字了。有一家很出名的狗肉店甚至用了一块红布把店名遮挡了起来。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表示,狗肉只是他们生活当中很平常很普通的一道菜,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另外有一些店家也很担心,这两天有一些客人在店里吃饭,有一些媒体记者进去拍照,导致一些客人还没来得及付钱就离开了,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正常营业。

  另一个视角

  是否被吃掉

  由动物的价值决定?

  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研究吃马肉的历史后,提出了动物“额外用途”理论,指出饮食禁忌的形成其实是一种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他提出了一个命题:如果一种动物活着的时候比死了更有价值,它就不会被吃掉。

  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用谷物饲养牛的话,90%的热量和80%的蛋白质会被浪费掉,吃同样多饲料的奶牛,却能转化出多六倍的可食蛋白质,而且牛还可以耕作、牛粪可以做燃料。随着人口增长,肉食来源有限,吃牛肉就越来越成为赔本的事,于是在古代中国和印度,都有过对牛肉的禁令,而在印度,由于掺入了更多宗教因素,“不吃牛”的习俗变成了对神牛的崇拜。

  另一种方法

  韩国如何缓解

  狗肉风波

  韩国《首尔经济》新闻网曾报道称,一名国会议员对韩国国内狗肉消费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吃惊。被外国人戏称为“狗肉天国”的韩国,每年要吃掉200万只狗,狗肉年销售额达到1.5万亿韩元。

  韩国最大规模抗议吃狗肉的活动还要追溯到1988年。韩国《京乡新闻》称,当年首尔(当时称汉城)要举办奥运会,一些国外动物保护组织以抵制奥运会为由进行威胁,强烈要求韩国禁吃狗肉。韩国动物保护组织和爱狗人士借此不断提出抗议,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对吃狗肉的行为怒斥抗议,认为从狗对人类的贡献来看,应该将狗与其他家畜区别开,宰杀狗是不能容忍的残忍行为。

  韩国首尔小型市场商业协会会长朴贤永(音)表示,虽然政府没有出台明文规定,但一些措施却或多或少地缓解了在吃狗肉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

  措施一

  要求狗肉馆迁出繁华地段

  朴贤永说,为了照顾坚持传统饮食和保护动物的两大“对抗派”的心理,韩国政府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方法,强行要求繁华地段和路边的狗肉馆迁移。

  这样一来,狗肉馆只能开在胡同和巷子里,其生意也逐渐冷清,好多馆子就淘汰出局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少了狗肉馆的数量。而一些老字号、回头客多的馆子也不怕处于深巷而没有了买卖。

  措施二

  狗肉馆不许挂“狗”字招牌

  朴贤永说,在韩国申办2002年世界杯前,迫于国际压力,首尔全城的狗肉馆纷纷被规定改名为“保身汤馆”、“营养汤馆”或“四季汤馆”,不再是直白的“狗肉汤馆”等等。“这种规定是息事宁人的一种举措。”朴贤永说。

  措施三

  提醒抗议人士不许违法

  “韩国相关机构提醒狗肉店主,不要为了表达自己的合法性而过激地用屠杀狗、贩卖狗肉的行为去刺激抗议人士。而一些规定还提醒抗议吃狗肉的组织和人士,必须在现有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合法的抗议。”朴贤永说,如果有人给狗肉馆的店主打骚扰电话,或动用过激手段阻止他人吃狗,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冒犯,重者有可能遭受法律的处罚。

  效果

  年轻人被质疑吃狗肉会脸红

  在多重舆论长期夹攻之下,不吃狗肉慢慢地在韩国年轻人身上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如今每逢“三伏”,在韩国一些名叫“保身汤”的馆子里进补的,多为中老年人。如果有年轻人被怀疑出入其中,他们大多会满脸通红地矢口否认,因为吃狗肉在一般舆论当中,已经被视为“野蛮行为”了。 据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法制晚报、东方早报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牛亚皓 发自广西玉林

【编辑:何敏】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