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年务工者的奋斗和迷茫:有房有车后有融入的感觉

2014年06月21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当代青年务工者的奋斗和迷茫

  中新社石家庄6月21日电 题:中国当代青年务工者的奋斗和迷茫

  中新社记者 陈林

  青年务工者,一个与农民工紧密相连的特殊群体,时常会出现在大众视野,却多以弱势示人。近日,中新社记者深入企业数日,在劳动中记录分享三位青年务工者的青春故事。

  从农村走出的张立星,一年前为了更好地生活,跳槽成为某知名企业生产线上一名操作工。

  在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大车间里,25岁的他一次次做着固定的动作。12小时的班中,他要如此重复数千次。头顶旁不停吹着的大电扇,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

  在这个岗位上,他每月能有4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中专院校毕业的他认为,在这座居于二三线间的城市,这显然是一份不错的待遇。每每谈及总会露出满足式的微笑,如同他胸前挂着的小笑脸。

  每次下班后,张立星都会先掏出手机,把爱情电波辐射给在邻县工作的女友,“聊会儿天就不觉得累了”。

  交谈中,他主动谈起爱情:同村出生、青梅竹马、高中相恋、毕业坚守,如韩剧般催人泪下。满是憧憬的眼神中,是他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希望尽快融入这座城市。“我们计划年底结婚,赚钱买个小点的房子……”

  一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换得认可,近日张立星刚小升一职。在做之前的工作之余,还管理15个工人。对于这个或许是企业中最底层的管理职位,他感到“很有就感”,“做到管理层,是一种认可”。

  还没有见到张叶春,就先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出于对家庭、事业生活的满足,已是1岁孩子母亲的她戏称自己最能代表城市的幸福指数。她说有时爱笑也会带来烦恼,“让人感觉很不严肃,说件正经事,别人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本地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怀揣梦想的她曾到北京工作,后回到石家庄一企业从事人事专员。“一线(城市)压力太大,或许这里更适合我”。

  张叶春在企业附近的县城买了房,到厂区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她和同一企业的老公开车上班。“有房有车后,有一种融入的感觉”。

  由于工作时间长,通常下班回家后已是晚上八九点,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晚饭,闲聊家常,逗逗孩子,“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企业她最大的愿望是升职,多拿薪水,“生活得可以更好一点”。从专员、主管到主任,张叶春有自己初期的职业规划清晰、明确。“我应该能做到主任,再往上就不敢想了,能力阅历和经验都欠缺。”

  一天工作后感觉“累”,但为了有个美好的未来,还是会在哄孩子入睡后重新拿起书本。看着周围有同学朋友创业,她也曾动心,但认为目前还不是时候,“先积累点经验、资金再说”。

  现在某企业一线工作的小杨是个“有房一族”,为此多年前父母几乎耗去全部积蓄。当许多农村外来务工青年把小杨当偶像、憧憬有一套房子融入扎根时,这个先行一步的小伙子正经历着“融入都市”的不易和迷茫。

  为了带孩子,妻子已辞去了工作,小杨的薪水需要一分为三,或更多份。小区幼儿园里每月2000多元人民币的费用让他一直纠结,“不行去村里幼儿园吧,那儿便宜。”交谈中,他多次提及自己的最大愿望:多赚点钱,撑起这个家。

  为此小杨也曾想过跳槽或创业,却担心失败后失去这份在同城相对较高的薪水,但同时他又抱有信心,“先干着多积累些经验,一定会有更好机会。”(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