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假官”如鱼得水缘于媚官心态与权力失范

2014年07月07日 14:5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昨日报载,近年广东省高院审理的“假官”案中,从“中央干部”到地方权力部门工作人员,骗子“身份级别”不断变换,屡屡得手。某“假官”博得10人长期供养其吃喝花销过奢侈生活,一宗案供述人慷慨出资500万元供“假官”投资使用。

  “山寨”泛滥时代,“假官”与街头玩坑蒙拐骗把戏的小混混一般,算不得什么稀奇事,而真正稀奇的是“假官”层出不穷,且中招者前赴后继。此中到底是“假官”骗术精深至天衣无缝而无法识破,还是别的什么,值得探究。

  “假官”行骗地非独广东,而是遍布全国。北京一名检察官日前披露仅其本人2013年以来所办“假官”诈骗案就有十几起,受骗者上百人,涉案金额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元,“假官”成灾可见一斑。诚然,“假官”所以能瞒天过海,自有其处心积虑做好“功课”及演技逼真之因。诸如摸清欲冒充的国家机关设置与人员概况、储备国家政策知识等等,乃至冒充涉密机构官员增添其“神秘感”。然而,这些断然不是“假官”以假乱真就轻易得逞的根本原因。

  从多宗被起底的案件看,“假官”无论炮制的是实有其名的国家机关,还是根本就子虚乌有的“官员头衔”,其心计都够不上高深莫测,演技亦非精湛无隙,无非是摸准唯权是瞻、唯官是拜的社会心理。“假官”仅凭一副嘴皮子配上拙劣的演技也能让人为之倾倒,足见社会上某些人的“媚官”心态几近渗入骨髓,以致连起码的理智皆荡然无存,最终为“假官”出世及行骗提供了可能。

  说到底,人所“媚官”即是“媚权”,是不信法规准则而信官信权,丧失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敬畏。人信奉“权力万能”,以至于对有所怀疑的“冒牌货”也宁信其真而不疑其假,一定程度上也令假官行骗有恃无恐。某些人乐意侍奉自己信以为真的“官”,其心思当然不是简单的交朋结友,也绝不是太天真,而是看中对方“官衔”的含金量。广、深等地受骗者多看中骗子身份的“高大上”,可谓“媚官”的“升级版”。不屑芝麻绿豆“小官”,而仰“高官”之鼻,这种心态恰恰又正中某些假冒“京官”骗子的下怀。

  诚然,社会上“媚官”心态的孕育与滋生,还得追溯到权力运行与官场生态上。因为权力威力巨大,官员能耐惊人,走依法依规正道办不成的事往往借力官员出手的旁门左道就立马搞掂。尤其是结交的“官友”头衔越大,能量越大,彼此间利益输送也就水涨船高。这就是“假官”的现实温床和沃土。如此生态之下,人们怎会不巴结官员,“假官”又怎会没有市场?

  “假官”之害不可低估。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假官”看上去神通广大,欺骗性不易暴露,其实是扮演掮客的角色,其背后连着某些“真官”权力滥用的腐败。因而,欲消除某些人的“媚官”奴性,只站在道德与尊严的制高点上谴责远远不够,“假官”也不会因此销声匿迹。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真正做到所有政府行政事务都按制度与程序办事,用事实树立民众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某些人对“官尊民卑”的权力膜拜,从而使“假官”失去市场。(洪绩)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