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民俗商业化让“偶遇”变“艳遇”

2014年07月11日 15:0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这是湖南凤凰县“7·20偶遇节”的广告语。然而,活动尚未举行就已引来外界争议。有网友直斥:凤凰“偶遇节”变成了“艳遇节”。(7月10日新华网)

  其实,当地要举办“偶遇节”的想法,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偶遇节”的原型是湘西特有的民俗活动“边边场”。“边边场”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过去在赶场或节日时可以看到身穿盛装的苗家青年,小伙子只要看中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她的衣袖,或在行走中假装无意地轻轻撞她一下,她如果回眸一笑,就表示没有拒绝。

  这样的节日或活动,确实充满了唯美和浪漫,值得年轻男女期待。为什么由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举办的“偶遇节”,却遭遇如此大的质疑和争议呢?在我看来,把本来韵味十足又简单淳朴的民俗活动过于商业化,才是导致“偶遇节”成了“艳遇节”的根源所在。比如,既然当地举办的是“偶遇节”,那为什么在宣传推介的广告语中却成了“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艳遇”二字,可谓杀伤力十足,一下子就把人们对这个活动唯美、浪漫的想象破坏殆尽,只剩下暧昧、色情甚至是肉欲的想象。

  更进一步说,有了“艳遇”这样的暧昧暗示,那些真正想通过参加“偶遇节”寻求一份新奇与浪漫故事的年轻女孩,可能担心人身安全而打了退堂鼓,剩下那些跃跃欲试的人,又让人怀疑起其目的和动机来。实际上,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年来这种对民俗文化活动过度开发,导致弄巧成拙的事情,并不少见。

  比如,一些地方的景区景点有新娘出嫁,新郎娶亲等充满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果给游客观赏和参与一番,既长了见识,又图个开心,倒未尝不可,但有些地方硬拉男性游客充当新郎,上轿要钱,下轿要钱,揭盖头要钱,进所谓的“洞房”,更是需要一大笔钱。一圈下来,游客荷包也空了,这样的活动,除了商业利益和精心算计,哪里有民俗,哪里有文化?

  民俗文化不是不能开发利用,但是过度商业化,甚至一切以金钱和物质为目的去开发利用,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凤凰古城把“偶遇节”变成“艳遇节”,就是一个极具典型的例子。(苑广阔)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