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改善“滥输液”不能仅靠取消门诊

2014年07月14日 15:23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是输液大国,人年均8瓶的输液量居世界之首,而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又导致了大量药品不良反应现象。作为药物滥用和过度医疗的一个缩影,“滥输液”的小病大治,不仅增加了治疗的负担,也积累了风险成本。更严重的是,当输液成为一种心理依赖和行为习惯之后,要调整过来就相当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治疗流程进行调整和限制。

  滥输液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下的利益使然,这导致医疗规范和职业操守的沦陷,最终表现为小病大医和滥用抗生素,把患者视为可以任意摆布的小白鼠。更为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医疗而形成了心理依赖,而要进行改善就面临着医患两方面的障碍。在医生占主动的医患关系下,如何让医疗手段回归基本规范,需要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和机制保障。

  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医院必须要有相应的治疗指南和原则,对可以采取输液的情形进行明确,鼓励小病小医;外部监督当发挥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然后再辅以相应的医事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抽查、网络处方复查等方式,对输液治疗方案进行检查,以便从中发现问题,起到外部约束的作用。所谓机制保障,就是要通过医疗配套改革,消除过度医疗产生的诱因。对此,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建华给出的答案是,“继续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依据疾病的临床路径进行医疗活动,加强控费工作”。

  囿于专业属性,虽然无法在输液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但在国际医学界,“输液如小手术”却有着广泛的共识,不仅医生坚守“守缺勿滥”的原则,患者也对输液选项极为敏感。要养成合理、科学和规范的医疗习惯和方式选择,还需要开展全民性的医疗常识教育,让公众作谨慎的选择者而非随意的要求者。有了供需两端的共同努力,改善“滥输液”才不会成空谈。(堂吉伟德)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