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日报:认真思考企业家对“公平”的呼吁

2014年07月18日 13:10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李克强连连点头,称赞董明珠的建议“很有启发”。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发言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不需要政府补贴,我们就希望公平。希望国家有更严格的行业标准限制,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企业明确表示不要政府扶持与补贴,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在人们印象中,企业都想方设法争取政府扶持,以提高生存发展的竞争力,为何会有企业拒绝“好意”?在这样高规格的政企直接对话中,两家知名企业不约而同的“另类”呼声,恐怕不仅让总理有“启发”,也是一个契机让全社会反思,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政府在市场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当前,吸引投资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地方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理解,却往往局限于“大力扶持”,从直接的资金补贴,到各类减免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动用财政和行政力量为企业提供的帮助,整体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这些扶持是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恐怕还要看实际表现。

  对不同企业,政府“扶持”不一定都是求之不得的积极因素,有些不当补贴反而有损于部分企业的利益。以格力集团为例,作为行业内的领头企业,资金补贴和减免型的优惠政策,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但是,对格力或许是“无害”的扶持,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企业而言,不管实力相当还是差距较大,本质上都不同程度受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不少地方对企业的扶持或多或少对市场竞争构成了外部干扰,有些所谓的政策甚至直接构建了地方企业生态。有的地方为了吸引优质企业来投资,竭尽全力提供优惠条件,政府成了个别企业的“服务专员”,令少数企业长期受惠占据绝对优势;有的地方则实行本地经济保护,给予本地企业,包括那些发展乏力的非优质企业以特别优待,搞歧视性政策倾斜,令外来或后发企业难以立足。

  此外,由于政府扶持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也存在部分企业利用政策扶持牟利,甚至企业与地方政府“互利共赢”的违纪违规行为。以环保、高新技术为名,以及利用“家电下乡”等补贴的机会,让一些生产企业不在产品开发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钻空子套取国家补贴获取利益,在局部市场反倒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扭曲市场法则,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不适当的扶持也会扭曲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一方面,一些企业不思改进质量,却挖空心思获取扶持,甚至通过贿赂等手段,使权力寻租获得了更大空间。一方面,接受了扶持的企业,也失去了对政府部门不正常要求的拒绝能力,帮扶反而成了负担。同时,扶持和监管也有一定的矛盾,重点扶持企业往往成为监管盲区,使政府正常监管功能无从发挥。

  本质上,政府扶持也是一种有限资源,更多是对创新的鼓励和风险的分担,体现战略性目标,其分配要充分兼顾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下的公平,面向的是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还是相对领先或劣势,让所有企业都有平等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体现企业核心素质,在公平原则下通过良性竞争实现正常的优胜劣汰,这是市场长期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也是政府所要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的真正含义。评论员 李杏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