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岷县灾后重建新观察:不抢工期,必保质量

2014年07月19日 12: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重灾区岷县,看到乡村道路上挖掘机、装载机和满载建材的卡车来来往往,排起长龙。在受灾最重的梅川镇永光村、永星村的集中安置点上,机器轰鸣,人们忙着拉砖、和泥、砌墙,一座座砖混框架抗震房已经初步成型。

  “灾区百姓对房屋质量要求这么高,超出我的意料。”在永星村集中安置点承揽工程的甘肃康县祥和建筑有限公司经理刘生彩说。今年6月,永星村一户村民请刘生彩承建他家的重建房,村民们看到他们施工认真、下圈梁打得特别结实后,先后有14户和他签了住房重建合同。

  刘生彩掰着指头告诉记者,按照抗震设防等级达到8度的要求,灾后重建民房使用直径12毫米或14毫米的螺纹钢即可,而这14户村民买来的螺纹钢都是16毫米甚至18毫米的,他们对墙体厚度的要求也比一般宽三分之一。民房的重建规划一般都是盖两层,而很多农户家打的地基更结实,有的甚至能承载五层楼。

  “我们都被地震震怕了。盖房是百年大事,宁可多花钱,哪怕拉些债,也要盖结实。”一旁的村民包续才告诉记者,去年地震,外孙被土坯房压了,颅骨裂缝、颈椎错位。到现在他想起来就后怕。

  一年前,永光村村民李永清家还是一个颇具陇中民居风格的四合院。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让院中一排土坯房夷为平地,一排土木框架结构的房子只剩木质框架,一排砖土结构的房子只剩正面一堵砖墙。

  灾后重建以来,他是全村最听建筑规划专家话的村民,已经按照专家指导用最新的生土抗震技术盖了一栋抗震房。现在准备再盖几间新房,等不及驻村的建筑技术人员登门,他就主动把他们请到了家里。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大家都盼着能早点告别帐篷,搬进新房。但记者在岷县采访发现,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都有一个共识,重建工作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而且实施过程中应要从实际出发,不抢工期,确保质量。

  岷县住建局局长郎东清说,为了确保规划科学,当地从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多批专家,对灾后重建安置点进行反复选择,确立“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宜于集中安置”等“硬杠杠”。

  梅川镇副镇长、永星村驻村干部李鹏说,永星村地处高寒山区,海拔近2700米,每年10月入冬土地封冻到来年4月才回暖解冻,因此,集中安置点的平整土地只能从4月份开始,期间又遭遇连续降雨,二十多天无法施工,直到6月份终于完成平整任务,村民才开始进场施工。村民建房速度可能不如外界预期的快,但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质量,就不能脱离岷县的实际情况,盲目抢速度,赶工期。

  在永光村集中安置点,记者碰到了嗓音已经嘶哑的岷县住建局干部、灾后重建技术监督员袁红。他说,虽然规划很严格,但农民文化素质有限,多数人看不懂图纸,因此每个重建点都配有质量监管员、技术指导员、资料员、现场指挥员等“四大员”,逐户巡查,现场监督指导。他每天从早到晚要跑10几个安置点。

  来自岷县政府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岷县8万多户灾后重建、维修加固户全部开工。在4.8万户重建户中,有81.3%的受灾户已经完成主体。(记者陈俊 张钦)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