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伏天捐被子”是个专业问题

2014年07月21日 15:34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搞清楚灾区需要什么,是个技术问题,更是态度和专业精神问题。即便“送被子”被证明是对的,那么也希望红会不要将其理解为“错怪”,而是把相关质疑作为一种职业期待,最好借此扭转一下自身“信用危机多发地”的形象。

  据新华社报道,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之后,琼粤桂三省区数十万受灾群众在高温炎热、水电中断的情况下等待应急救助。灾区此刻迫切需要的是凉席、饮用水、粮食、急救防疫药品等。而广东省红十字会却调拨了2000床棉被运往台风灾区。

  俗话说,夏送清凉冬送被。在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5℃的情况下,红会给当地灾民“送温暖”似乎送出了黑色幽默,当2000床棉被到达现场时,想象中的雪中送炭成了“火中送炭”,令很多人唏嘘不已,揶揄不断——

  “夏天已经到来,冬天还会远吗?还是棉被存货太多,换季甩卖?”“伏天送棉被,这是要让灾区人民捂痱子啊?”

  同样生活在四季分明的这片土地上,红会真有这么“不知人间冷暖”吗?对此,广东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员向记者解释称,救灾物资的需求是由灾区工作人员层层上报的。

  如果此话当真,似乎真怪不得红会,毕竟是当地伸手要的东西,严格遵从“急人所需”,有什么错?更何况,根据红会昨天回应和一些可靠说法,灾区并非不需要棉被。因为,35℃只是白天最高气温,由于受灾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加上地面潮湿和帐篷的环境要求,2000床被子和凉席的需要并不冲突。如央视评论员杨禹说的,就算年轻人一席一单便可度过,很多露宿的老人孩子确实是需要棉被来或铺或盖的,这是朴素的生活常识。

  可见,三伏天给受灾群众送棉被到底对了还是错了,这种需求是否真的存在,还真可以进一步讨论,而且极有可能,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灾区急用”。

  但对于红会的质疑远不止于“该不该送棉被”这么表象。从工作人员的解释中能够看到的是,红会至少没有扮演一个“知情人”角色。因为其物资拨付依据,仅仅是基于“当地要求”。“红十字会总会调拨的这些救灾物资,都是依据各地上报的物资需求,我们不会提供地方上不用的物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杨绪生昨日晚间如此说。

  那么,作为国内救助体系最为完备的慈善机构,对于灾情的认知,仅仅是“地方要求”就够了吗?受灾人口、灾情分布、物资重点分配等信息的掌握与确认可以因此被“省略”?灾区夜晚温差究竟有多大?药品和凉席是否优先于棉被供应?显然,对于这样的所谓“生活常识”,红会是失语的,没有表达出在现场的“一线感受”,更没有救济数目字的科学确认。

  而这些信息,恰恰是专业性要求中的“必须品”。

  “层层上报的灾情”即便可以作为救济物品发放的参照,但是红会自身的介入不足同样显而易见。“要啥给啥”的“救济有力”,看似反应迅捷,人道优先,但是灾情确认等环节的救助程序不规范也很明显。救灾如救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是造势需要,而是急人之需,物尽其用,要讲求救济的精准和到位。这种精准和到位,体现在“伏天送被子”上,一定要有科学救济来解释,既要对捐助人的爱心负责,又要与受助人的需求对接。

  总之,搞清楚灾区需要什么,是个技术问题,更是态度和专业精神问题。即便“送被子”被证明是对的,那么也希望红会不要将其理解为“错怪”,而是把相关质疑作为一种职业期待,最好借此扭转一下自身“信用危机多发地”的形象。(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