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广州增加万辆的士:风险评估应先行

2014年07月23日 11:0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客观来说,增加的士车辆,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广州的士市场永久性牌照的“价值”。在这个角度上,对于增投的士本身,舆论该举手欢迎并乐观其成。3年内增投过万辆的士运力,可想而知对现有的士行业,特别是的士司机心理的冲击。如果官方没有足够的举措说服司机,这一举措不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那么不难想象司机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据本埠媒体报道,日前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及缓解“打的难”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一揽子”举措缓解“打的难”:包括3年内增加1万多台出租车,试行日夜有别的运价标准,探索预约收费有偿电召,试点出租车禁停区等。

  3年内增加1万多台出租车,单纯从数字本身来看,这多少算是个大手笔,由此不难体会官方缓解“打的难”问题的诚意。当然,考量整体的“一揽子”举措,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打的难”的局面,依然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无论是增加1万多台的士,还是试行日夜有别的运价标准,在之前的讨论中,舆论实际上对问题已有共识,那就是,要从根本缓解市民打的难,如果不触动的士垄断利益,那么所有的细枝末节修正和改进,作用都比较有限。

  其中有的具体举措,比如“探索预约收费有偿电召”,说实话,无论我们发挥怎样的想象力,都无法将其与缓解“打的难”联系起来。现在的士市场上,打车软件为市民所认同和接受,缘由当然很简单——除了其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对市民及司机的补贴的吸引力。尽管现在打车软件的补贴力度严重减弱,但是,试想,官方所称的电召预约服务如果需要收费的话,会有多少市民选择使用?

  官方为何有底气要推出“预约收费有偿电召”服务?无他,惟垄断尔。有了垄断机制作为支撑,再如何不被市场认同和接受的举措,都不妨碍其出台。想象一下,在今年两大打车软件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对乘客和市民的补贴达到高峰的期间,广州出租车电召系统,有多少市民使用?羊城通调度系统几成摆设,但是,每个月每辆车一百元的费用照收不误——这就是垄断的魔力,一切皆有可能。

  而对于“试行日夜有别的运价标准”,尽管官方小心翼翼称“调整不等于涨价”,但有舆论将其解读为这是涨价的“代名词”。舆论的解读或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之嫌,但是考虑到2011年那次以“企业无法应对气价上涨压力”为名义的的士运价调整改革,不难想象,涨价颇有可能将成为“调整”最终的宿命。

  客观来说,增加的士车辆,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广州的士市场永久性牌照的“价值”。在这个角度上,对于增投的士本身,舆论该举手欢迎并乐观其成。问题在于,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投放。

  增加投放车辆除了的哥们会反对,在这场博弈中,更不该小觑那些拥有的士车牌者的利益团体的能量。从目前公布的“一揽子”举措来看,固守原有垄断机制仍然是前提,政策本身仍然为的士行业利益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在未来推出政策时做到平衡和行业秩序稳定,恐怕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年内增投过万辆的士运力,可想而知对现有的士行业,特别是的士司机心理的冲击。如果官方没有足够的举措说服司机,这一举措不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那么不难想象司机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其反应程度绝对要比亚运前要增投700辆运力激烈得多。

  若不想触动垄断利益,改革成本恐怕只有让市民乘客来承担。但是,若对市民损害程度过大,市民将会有怎样的反应,有关部门恐怕需要仔细掂量掂量了。

  (南方日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