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发霉面包”“伏天棉被”提醒救灾精准度

2014年07月23日 13:4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保质半年的面包,二十来天咋就过期发霉?从棉被到面包,如何真正做到按需求精准投放,雪中送炭,保质保量及时覆盖?这些貌似考验的是救灾精准度,实则是考验相关机构基本责任心和执行力。

  昨日中央两报,均发文聚焦海南灾情:《人民日报》刊发《灾难面前,没有“信息孤岛”》,指出“棉被问题,灾民最有发言权”;中青报头版评论《用人性温暖突破新闻盲区》,也直指类似命题:“与惨烈灾情对比,媒体报道缺位。灾区不仅成为救援孤岛,也成了新闻信息的孤岛。”(7月22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而媒体和大众,好不容易将视线投向灾情,关注点似也“跑偏”:“进入媒体视野,也是因为‘负面’,指向公益慈善组织的‘棉被门’使自然灾难中有了可供指责和抨击的矛头。”“棉被门”,是指台风“威马逊”过境后,慈善组织向受灾地区提供了两千条棉被一事。按说灾后向灾区提供御寒衣被等,是天经地义,雪中送炭之举。可这次情况却有些特殊,因为当“海南”、“伏天”、“棉被”三个关键词发生交集后,网上立刻嘘声一片。

  防暑降温还来不及,所以海南伏天棉被,就成“火中送炭”,像在舆情炉灶里猛添了大捆干柴。噼啪的舆情炸裂之音,之所以嘈杂不衰,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之前官方慈善的口碑。以往丑闻里,积攒的愤懑郁恨,在“伏天棉被”里可能又不那么客观地被捂出了新芽。确实,不管是海边的昼夜温差,还是每个家庭、民众不同受灾程度甚至个人体质,在伏天夏夜是否需棉被,都无定论。简单嘲讽“棉被救灾”,并无多少理性可言。红会也因此委屈,干不干事,都可能“摊事儿”。而只要干,就有出错和被挑刺儿的可能性。

  但,作为专司赈灾济困的官方慈善组织,却也不能太“玻璃心”。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在各种突如其来大灾大难面前,又如何让人相信他们具备基本专业救灾能力和质素?仅被调侃几句,就困在“棉被门”里出不来,又怎面对抗灾风浪,如何迎击下一个“威马逊”?

  如前所述,我们相信“灾民最有发言权”,且相信大部分网民,也非对真正灾情完全不闻不顾,没事就专门找慈善组织软肋命门,盯着“负面”不放。实在是有时,事儿就这么“巧”。“伏天棉被”坎儿还没过,“发霉面包”又一浪拍来。而这次发声的正是最有发言权的灾民。“海南证实向台风受灾民众发放霉面包290箱”。海南民政厅厅长道歉,表示严查,如采购涉腐败,更将追责。(7月22日《新京报》)

  有时真不怪民众记忆太好,老揪着过去污点不放。正是如这种“棉被门”到“面包门”,一波波不间断地频密来袭,才让即便短期记忆的国人,也不得不质疑,救灾无小事,却为何还有这么疏忽大意玩忽职守的救灾?保质半年的面包,二十来天咋就过期发霉?从棉被到面包,如何真正做到按需求精准投放,雪中送炭,保质保量及时覆盖?这些貌似考验的是救灾精准度,实则是考验相关机构基本责任心和执行力。(评论员李晓亮)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