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居家养老缺设施更缺服务 老年餐厅社区人气最高

2014年07月23日 16:5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养老建设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擅自变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最高罚款100万元、老人可就近在企事业单位就餐……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经过一周的征求意见后,该草案将于近期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进行审议。作为全国首个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京城养老设施还有哪些不足?除了盖房,老人们还需要哪些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寻访京城老人,调查京城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现状。

  老年餐厅 社区人气最高

  古朴的拱门后,整齐划一的白色平房次第排开。“迷你”长廊四周,蜿蜒的藤蔓爬出一片葱郁的绿荫,小小的院落,正享受着静谧安详的午后时光。这里,是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养老中心。

  别看院子小,得来却颇为不易。2011年之前,这里还是麦子店街道五个辖区之一——霞光里社区的居委会及警民站所在地。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更好的照顾,街道与泰宇龙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霞光里30号楼开办老年餐厅。居委会搬到了餐厅2层,警民站也挪到霞光里8号楼后的一间小屋。空出来的平房重新装修,免费提供给泰宇龙华公司使用,建立起一个老年活动室,以及由九个双人间组成的老年日托所。从寸土寸金的东北三环,硬是“抠”出个养老中心来。

  日托所所长李艳英扳着手指介绍,目前9间房住了18位麦子店街道下辖社区的老人,年纪在70岁至90岁之间,基本都能自理。院子里停着一辆白色汇众面包车,那是每天早晚接送老人的“专车”。早上7时许,车子会到各个社区接上日托老人到老年餐厅吃早饭。待上一天,用过午餐和晚餐后,下午5时许,车子再依次将老人们送回家中。除了一日三餐,日托所还为老人提供上午一袋牛奶,下午一份果盘,如此待遇,每月仅需1400元。

  “一个是街道支持,没有房租。再一个是政府补贴,一张床位每月补贴300元左右。”李艳英表示,既然服务于老年人,赚钱就不要过多考虑了,各方面都投入一些,才能把事情做起来。

  而社区里“人气”最高的,要数老年餐厅。窗明几净的大厅,能同时容纳上百人就餐。价目表上十几种主食依次列出,花卷0.5元、粥1元、油饼1元、豆腐脑2元……可谓物美价廉。每餐提供约10种菜肴,宫保鸡丁、烧茄子、粉丝白菜、豆豉鱼头等应有尽有。一荤两素的老年套餐售价8元,可用养老券支付。

  李艳英介绍,这里不仅成了老年人的“厨房”,更受远近居民和周围上班族的青睐,非老年人就餐人群大约占到40%:“当然我们也欢迎大家来吃,只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享受8元餐,普通人群套餐是12元、14元、16元三种价位,小炒在三四十元左右。只做老人餐是赔钱的,要靠社区和周边居民的利润来维持。”

  “小区建成5年了,配套的老年活动站还没信儿呢”

  “来这儿住的基本都是老伴不在了,一个人最愁的就是做饭。到这儿来,吃饭问题解决了,有人聊天,也不孤单了。”自从入住日托所,董女士的生活可谓悠闲自在,每个周末,她的三个孩子都会轮流来看望她,带母亲出去吃顿饭、逛一逛,双方都觉得轻松而充实。

  “其实我们普通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吃饭的地方,社区食堂,应该多多办。”日托所住户李女士担任着枣营南里的居民常务代表,她与其他居民代表希望在自己的社区也办个“小饭桌”,却苦于找不到场地:“只有一个两层小楼,带个院儿,我们都看中了。但那个房子产权属于旅游局,一直闲置着。对方说这个地方用来给老干部组织学习,其实利用率特别低。街道主任也没办法,产权不是我们的,不好弄啊。类似这种闲置机构,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把它给整合利用起来?”

  事实上,京城各个社区都有“潜力”可挖,例如街道、居委会均会配套设立“活动中心”,由开发商建设的商品房小区,也有不少规划了老年活动站,只不过在现实中,这些“潜力”或被闲置,或被挪作他用。

  “我们小区建成5年了,老年活动站还没信儿呢,估计是黄了……”位于北五环外的溪城家园社区一角,坐落着一栋三层小楼,至今仍在内部装修。有居民表示,这里曾被规划为社区的养老设施,只不过社区建成后,该小楼不是被当作工人的宿舍,就是开发商的办公场所,据工作人员透露,在最新的规划中,一楼将装修成超市,二、三层则改成办公室,供出租和开发商办公使用:“总之不是老年活动中心,但我们买房时的合同中,是写明有老年活动设施的。”

  “指望老人都去社区的活动中心不现实,我这腿脚不好了,远点的地方我都去不了。我们小区的老人,一般就在楼下聊聊天,晒晒太阳。可现在夏天热了,待久了怕中暑,所以只能早点出门,或者就在楼门口、楼道里待着。”居民张女士表示,老人希望能在社区内设置一间活动室,“能遮风挡雨就行,给我们一个聊天的地方。不需要有多少设施,椅子我们都能自己带。我觉得这种小点儿的,比大的中心更有用,最好每个社区都有一个。”

  距离溪城家园不远的瑞旗家园,同样面临原定养老设施被占用的情况,只不过这里是被挪作商用楼,而社区原规划的文体用地,也被建设成酒店。附近居民介绍,在社区业主大力争取之下,酒店才同意提供内部娱乐设施供居民使用:“政府的养老设施被挪用能罚款,那小区的设施被挪用,是不是也应该罚?”

  “活动室是有了,可没有资金和专业人士能帮我们”

  德胜门向南,什刹海社区服务中心隐藏在刘海胡同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内。服务中心的地下一层,上百平方米的活动室在炎炎夏日的对比下显得异常凉爽,上午10点,社区腰鼓队的队员们正在这里排练。

  腰鼓队隶属于什刹海威风锣鼓艺术团,是街道中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体。发展多年,如今也有了一百多人的规模,下设锣鼓队、鼓乐队、舞蹈队等多个团队。由于参加活动出了名,威风锣鼓艺术团甚至吸引了远在五环外居住的中老年人加入。

  “服务中心的场地不是专门针对老人,但主要来活动的都是中老年人,场地利用率很高,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威风锣鼓艺术团团长陈琨介绍,锣鼓队由社区中老年人自发组建,由于要敲锣打鼓,无法在小区里练习,位于地下室的活动场地,正好符合锣鼓队的需求,何况除了活动室,服务中心中还有图书馆、舞蹈室,能满足许多中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然而硬件齐备,老人们仍有苦衷,陈琨坦言,没有专业人士扶助,是艺术团发展中的最大困难。

  “我们这些民间的组织一没有资金,二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我们。”陈琨介绍,参与活动的老人们都很感谢社区提供场地,但在发展过程中,艺术团还是面临许多坎坷:“比如我们希望统一出去玩,但毕竟队员们都是自发的,经费就是问题,有些人家中比较困难,就无法跟上大家。另外老人们希望多有一些表演的机会,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协助我们。所以这方面,还希望能够社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忙。”

  “光有设施还不够,

  希望能够走到家里来”

  孙山(62岁,退休职工):现在社区有不少针对老年人的设施,不光是老年活动中心,周边的运动器材也都是老年人在用。要说设施还是挺多的,但不是所有老人都乐意去,你看活动中心基本都是唱歌、跳舞,有些老人比较内向,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跳。有的七八十岁了,确实跳不动了,那活动中心建得多好,对他们也没什么用。

  现在老人主要的需求还是两点,一个是物质上的,比较急切的,比如吃饭怎么解决,家里有个东西坏了,儿女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怎么办?很多老人就是瞎凑合。这种需求,应该谁来帮着解决一下?希望能在居家养老的规章中给个说法。

  另外一个就是精神上的,现在儿女都不在身边,很多老人在家都没事干,天天都是大眼瞪小眼,要是其中一方走了,就更苦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去交际,去活动中心聊。现在好多老人就去棋牌室,乌烟瘴气的,对身体也不好。能不能有人来跟老人聊聊天,或者帮老人找一些爱好,介绍一些新鲜事物,都行。

  “设条救急热线,

  上门帮老人解决难题”

  朱骥尘(35岁,企业员工):作为孩子,我最担心的还不是养老设施的问题,而是老人在家的各种困难。我们做子女的,很多时候是鞭长莫及。比如爸妈家里灯泡坏了,我没法立即就赶过去。要是水管子漏了,更麻烦。这时候应该怎么办?靠物业?好多物业都不管用,就知道收钱。

  现在不怕老人有病,因为医疗挺完备的,说难听点,真出事都会打120。但是水管坏了,电器坏了,打什么电话?就没有。所以这个是我最担心的,希望政府能出面搞一套协调机制,保证老人居家的生活便利。比如居委会或者街道能有条热线,给协调一下这些事情。有专门一个机构,监督物业到底有没有及时解决老人的问题,可能比设施还受欢迎。主笔 吴楠 魏婧 插图 宋溪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