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批评不能没有正当的立足点

2014年07月25日 11:11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CEO张欣夫妇现身哈佛的一个签约仪式,计划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其中哈佛大学获得1500万。张欣表示,就读海外名校不应仅是“富二代”的权利。

  潘石屹夫妇给国外大学捐钱在国内引发很大争议,网上很多批评之声。有说潘石屹忘恩负义,要是把1亿美元回报他并不富裕的家乡甘肃将如何如何的;有说潘石屹吃里扒外,嫌贫爱富,为何不捐给国内大学的;还有说潘石屹不爱国,甚至有质疑他的钱来路不正的……在网络环境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太多,但很多浪花表达的都是情绪,而非见解。潘石屹这件事上的“浪花”,提出了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人们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其立足点究竟应该什么———是情绪,是所谓的“爱国主义”大棒,还是其他的什么。

  为什么不能就事论事呢?潘石屹夫妇有给国外大学捐钱的自由,外界也有评论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没有边界。潘石屹夫妇的边界是,这些钱他们有权支配,捐给国外大学不违反国内和当地法律,不违反国家外汇进出管理的规定。如果满足这些条件,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一个法治社会,权利意识是人们看待新闻事件中真正应该采取的立足点。发言者要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同时也要晓得批评对象也是有权利的。权利并行而互不侵犯,才是公共言论的最佳状态。

  长久以来,很多人还没有形成公权与私权的边界意识,这导致了批评边界的混淆。对公权和私权,质疑和批评的限度是不同的。对公权的批评和质疑倾向于开放,对私权则倾向于保守。所以,对各类新闻事件,需要首先判断它是个涉及公权的事,还是个人或者非公共企业的“私事”。就潘石屹夫妇捐钱这件事,不涉及公权使用,也不涉及侵害公共利益,显然是“私事”,所以过分的批评没有必要,联想式的指责更没有必要。

  反对就此事不着边际地批评潘石屹夫妇,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为我们每个人的私权在辩护。因为只有权利边界清晰并得到了保护和尊重,我们每个人才是安全的。( 李迎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