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死亡率标准”别成另一种医闹

2014年07月28日 14:29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一个医生是很想把病人看好的,这一点,根本不用死亡率相要挟。医疗管理机构要做的,是考察一些医疗备案,用药记录,保证程序合理即可。至于搞出一个数字化的“生死簿”来,则有点不对路。数字化可以参照,但不能简单化运用。医疗管理,更要正视行业的岗位特性,如果因为不当的管理造成了对医疗行业的伤害,那岂非另一种医闹?

  但言管理,必称“数字化”,是不是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广州日报27日报道,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两份征求意见稿,对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提出明确标准。标准规定,二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不超过0.4%,住院手术死亡率不超过0.28%。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不超过0.8%,住院手术死亡率不超过1.4%。

  据称,这一组死亡率数字规定一出炉,当即引起强烈反响。市民认为,定下客观标准或能使医院、医生更尽心尽力救治病人;医生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医院不敢接收危重患者。

  死亡率,可以用数字管理来降低吗?首先,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不存在长生不老,那么每一个个体的死亡都是百分之百,以自然规律而言,卫计委的“降低死亡率”管理倒像是多此一举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具体到一家医院,让同样数目的患者,以更高比例治愈出院,在医学上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规定一个死亡率上限,以“硬杠杠”相要求,对于医院无疑是一个实现“压力型升级”的机会。

  不过,具体到了小数点后面两位数的“死亡率管理”,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医院纷纷照此办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首先,作为最好的一种情况当然是,医院一方快马加鞭,医生弓马娴熟,护士业务精湛,设备更新换代,诊断更加科学。于是,一些原本垂危之人竟能奇迹出院。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再现实不过的现实,那就是“医生医病不医命”。在死亡面前,医学的进阶是边际递减的,医术再高明,医疗条件医疗手段再进步,人的自然死亡这一关,是其不能逾越的一个屏障。死亡的必然造成了医学有所不及的永恒尴尬。所以,以0.4%或0.8%设限,回应不了医学的“死亡之门”。

  其次,当医术的提高确实到达了极限,为了“降低死亡率”的需要,医院还有什么办法呢?可能真如报道中所说,只剩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条路了:这么做可能会引致医院不敢接收危重患者、收治无需入院的轻症患者。或者,劝一些病人回家“待死”,让轻微患者小病大治“占床位”……重锤之下,这些并非不可能。

  再次,如果说设置死亡率是一个激励,那么对二三级医院要求不一样,三级医院竟然可以“死亡率高一点”,政策初衷虽然是分级诊疗的差异管理需求,但是传达出的信号却是,让病人们尽量往二级医院,甚至一级甲等医院跑。大医院人满为患,没准儿就是“分级”的并发症。显然,如此数字化分类管理,对医疗市场和医疗消费者其实形成了误导。如此一来,几乎所有危重病人都要由高等级医院接手了,由此,越是好医院,死亡率反而越高,如果据此确认,这样的医院就很差,岂不是很吊诡吗?

  情况可能正如那位医生所说:越优秀的医生救治死亡率可能越高,因为他做的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挑战医学极限的是他们,以死亡率衡量医院和医生的水平,其实是将危重患者置于危险境地。

  在手术台上,一个医生是很想把病人看好的,这一点,根本不用死亡率相要挟。医疗管理机构要做的,是考察一些医疗备案,用药记录,保证程序合理即可。至于搞出一个数字化的“生死簿”来,则有点不对路。数字化可以参照,但不能简单化运用。医疗管理,更要正视行业的岗位特性,如果因为不当的管理造成了对医疗行业的伤害,那岂非另一种医闹?(本报评论员 肖明君)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