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把防范地震次生灾害摆在更重要位置

2014年08月08日 10:4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云南鲁甸地震已经进入第五天。据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7日19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5人死亡。云南省方面表示,随着道路的打通信息更加具体、次生灾害影响造成的新伤亡等原因,导致遇难者人数增加。从震情来看,地震次生灾害危害严重,须给予高度重视。

  李克强总理对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三个确保”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加强对次生灾害的预警、排险和救援工作,确保不因工作不到位导致新的人员伤亡。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伴有次生灾害,特别是大型地震,山体崩塌会形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和疫情等也时有发生。鲁甸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历史欠账较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较弱,因此余震的危害性不小。李克强总理在对防范次生灾害的指示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牛栏江堰塞湖的科学处置,加强对牛栏江水系的调度,开挖堰塞湖导流槽,进行泄洪排水,同时抓紧疏散转移群众,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近几天气温高、湿度大,细菌易于滋生,要切实加强灾区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都说明防范震区次生灾害工作,需要提升到更高级别。

  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积累了应对自然灾难次生灾害的有效经验,这些经验已被积极应用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行动中。目前灾区已有249名专业防疫人员全面开展各项防疫工作。其中,重灾区龙头山镇、火德红乡每个村有一名专业防疫人员驻点。只有次生灾害被控制住了,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才能够一马平川,最大程度地降低震灾危害。全面防范次生灾害,不仅要有科学的检测预报预警措施,还需要有适应当地情况的避险抢险应急预案,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不利因素考虑得更细致一些,把避险抢险的方案设计得更周到一些,把工作任务分解得更明确一些,唯有如此,群众和救援力量的生命安全才能牢靠一些。

  防范次生灾害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要填补信息的鸿沟,让救灾工作没有盲区。国家救援体系业已全面启动,从中央到云南再到其他省份,大家对抗震救灾工作具有高度共识,一切把救灾放在第一位,做到信息共享、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齐心协力去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但是,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然而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重点。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救人,寻找生命的奇迹,另一方面要重点防范次生灾害,把余震、堰塞湖、疫情等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从国家救援层面到民间救援层面,应当各自发挥作用,有漏洞就填补漏洞,有盲区就消灭盲区。比如在新的传媒时代,抗震救灾工作完全可以在救灾指挥部的指挥下,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功能,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方式掌握次生灾害的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调动一切力量战胜次生灾害。通过全方位的震区信息开放与流通,我们可以做好判断和调查工作,排除环境和信息混乱的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真实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相信各方面互相协调,互通有无,有机掌控,完全可以进一步提升救灾工作效率,把灾后救助和灾后重建的通道变得越来越宽阔。

  防范次生灾害工作更及时、更扎实,把所有的隐患消弭于无形,全面推进抗震救灾工作有的放矢,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才能更稳固,灾后重建工作才能更早展开。  (南方日报评论员)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