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拟试点职业经理人打理集体经济

2014年08月08日 11:2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启动于2012年的东莞市农村综合改革,毫无疑问地是东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在市委“一号文”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单列成章,提出以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为契机,以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以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在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莞城街道、虎门镇、黄江镇(简称“一区三镇街”)进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行列,东莞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已突破一时一地,已成为全国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先行者”,担负起把“试点”变成“示范”的重任。

  探索村民个人资产上平台交易

  东莞也在探索村民个人资产上平台交易,第一阶段探索由村级交易平台为村民提供交易信息发布服务,第二阶段探索为村民提供网上交易服务,争取今年底前在2-4个村级交易平台开展试点。预计最可能纳入交易范围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房产,如果股权流转工作展开,股权也可作为交易对象。

  今年市委“一号文”提出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村组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农村股权流转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村(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等多项改革任务。

  3月27日,全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以创建全国示范试点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会议提出,今年综改重点领域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型改制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等。

  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中,东莞提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制度,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确权试点,深化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改革,建立农村资产交易信息化、市场化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等改革措施。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约1326亿元,占全省同类资产总额三分之一强。东莞在集体资产网上竞拍、村民个人资产上平台交易等方面率先在全省开展探索。

  东莞全市32个镇街已全面建成农村集体交易平台。截至今年7月底,平台交易额达119.9亿元,总体溢价率达9.3%。2013年,省领导在考察东莞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时,希望东莞率先探索网上竞拍模式。目前有关方案已基本完成,正在征求部门和镇街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

  东莞也在探索村民个人资产上平台交易,第一阶段探索由村级交易平台为村民提供交易信息发布服务,第二阶段探索为村民提供网上交易服务,争取今年底前在2-4个村级交易平台开展试点。预计最可能纳入交易范围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房产,如果股权流转工作展开,股权也可作为交易对象。

  事实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也曾表示,东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生产性收入不够多,依然具有很强的“三农”属性。他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厂房、资金入股、合作等方式获得股金、租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同时,大力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今年东莞还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麻涌、石龙开展试点的有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为全市铺开积累经验。

  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综改的重要目标。

  今年1月,东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组增资减债工作的意见》。7月公布的《上半年市政府主要目标进展情况表》显示,截至5月底,东莞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同比增长4.2%,总负债下降6.5%,资产负债率下降1.9个百分点,纯收入增长10.2%。同时,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村组137个,减少34个。

  在农业经营领域,东莞还制定了《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

  目前,东莞正加快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取得经验后继而在全市铺开。到2016年,东莞力争在4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此外,争取今年实现75%的村(社区)环卫管理实务纳入镇街统一管理。

  这一系列的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今年上半年,东莞9个欠发达镇生产总值平均增速8.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水乡特色经济区生产总值增长8.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市村组两级实现经营总收入增长5.7%;全市有30个镇街总收入增加,占93.8%;经营纯收入增长11.0%,全市有29个镇街纯收入增加,占90.6%。

  2

  “一区三镇街”成农村综改领头羊

  截至7月底,“一区三镇街”通过资产交易平台成功交易4092宗,总体溢价率10.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村组两级集体总负债68.9亿元,资产负债率1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一区三镇街”成为东莞农村综合改革的领头羊。

  据农村工作部门介绍,《东莞市创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主要任务》共部署5大任务26项工作。上半年3项已基本完成,包括增强党组织在基层核心作用、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探索建立农用地统筹机制。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发挥群团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新莞人社会融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水乡特色示范片区建设、组级经济统筹管理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9项工作进展顺利。

  改革中,“一区三镇街”呈现出突出统筹协调发展、突出基层治理创新、突出提升经济活力,突出打造地方特色等四个特点。

  市委农办评估认为,示范试点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农村产权管理体制、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村公共财政保障和新老莞人融合机制等多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在农村产权管理体制领域,截至7月底,“一区三镇街”通过资产交易平台成功交易4092宗,总体溢价率10.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村组两级集体总负债68.9亿元,资产负债率1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一区三镇街”212个村中有191个村完成村组统筹管理改革,完成率达9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个百分点。

  在集体经济多元化程度方面,由市里牵头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村(社区)以投资保本型理财产品,入股市信托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各试点正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从注重资产管理向注重资本运营的转变。上半年,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村组两级经营纯收入101221万元,增长6.5%;莞城、黄江和虎门的村组两级经营纯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2.5%、9.2%和25.2%。

  东莞还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一区三镇街”共有81个村(社区)完成了环卫管理统筹,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改善了人居环境。

  3

  改革要集中公共资源呼声渐高

  下半年,东莞改革重点在继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同时,将探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化,选取条件成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试点,鼓励聘请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团队进行经营管理。

  目前,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进展仍正在有序推进中。市委农办表示,未来改革目标和重点仍需进一步明确和凸显,各部门之间还需加强信息互通,更全面的政策支撑还待出台,集中公共资源的呼声也渐高。特别是组级经济统筹管理、“两个平台”运行系统及“两个中心”建设运营机制等也亟待进一步优化。

  东莞提出“在重点领域改革上求突破,在加强机制保障上抓落实”的改革思路,继续以“一区三镇街”为试验田,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下半年,东莞改革重点在继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东莞将发挥市集体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牵头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多元发展,大力优化提升物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同时,东莞将探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化,选取条件成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试点,鼓励聘请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团队进行经营管理。

  在保障机制上,东莞将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争取专家智力支持,做到引进智库智囊,高标准抓好规划编制。在市试点实施方案和试点镇街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东莞将加快编制“一区三镇街”农村综合改革规划,尽快出台切合本地实际、纵深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行性政策措施,并形成目标明确、内容翔实、措施具体的纲领性文件,高质量推进试点改革,高效率破解改革难题。

  农村综合改革时间轴

  2012年 密集出台农村改革政策,拉开了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

  2013年 “一区三镇街”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014年1月14日 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市委“一号文”,农村综合改革单列成章。

  2014年1月22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组增资减债工作的意见》公布。

  2014年3月27日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公布今年农村农业工作要点。

  2014年6月4日 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基础设施规划》。

  2014年6月20日 《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意见》公布。(记者 段思午 实习生 章翼翔)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