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鲁甸震区见闻:瓦砾堆上的青春身影

2014年08月10日 1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鲁甸8月10日电 题:鲁甸震区见闻:瓦砾堆上的青春身影

  作者 王灏茗 郭剑飞 缪勇

  他们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医院里,在任何与受灾民众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完全统一的指挥,但都在埋头默默做着相同的事情——帮助灾民。每天,灾区都传播着志愿者的动人故事。

  灾情就是动员令

  在龙头山、在火德红、在包谷垴,处处都有青年志愿者,他们帮助政府搬运赈灾物资、清理废墟、搭建帐篷、看护儿童,身影无处不在……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鲁甸县火德红乡有这样一支青年创业商会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地震发生后4小时,阮俊东和来自大理、昆明、贵州、广西的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们就聚到一起,共同报名当了志愿者。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阮俊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皮肤黝黑、脸颊棱角分明,说话大声,爱憎分明。“很累,但我们乐在其中。”当晚,他们的队伍就已抵达火德红乡,为了避免余震来袭,志愿者们只好在路边上搭帐篷扎营。余震不断,房子不能住人,村民也没有帐篷,他们把帐篷送给灾民,而自己只能睡在马路边。

  “在灾区我们似乎只知道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会去做,扛药品、搭帐篷、建学校、走访村民、上山探路、帮军队往山里运送物资、拆危房、卸车、捡垃圾……似乎感觉不到累,也感觉不到伤悲。在那里,做事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小阮说。

  志愿者中的“女汉子”

  在志愿者中,一脸文弱的杨瑾芳成了大家公认的“女汉子”。进入灾区整整一周,她无暇梳洗,和他们男生一样,摸爬滚打于救灾现场,露宿于街头也仅仅是打一个盹。很多志愿者一天进餐很少也极简单,就是几块压缩饼干,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吃饭,更没有条件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所以,她笑言周围的志愿者已经很“嫌弃”她了,因为没有换洗的衣物,没有条件洗漱,加上志愿者们休息是在山边道路露宿,常有野猫和他们依偎在一起取暖,已经不再是以前淑女形象,更难以想象,“海龟”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周围的志愿者介绍说,震后的第五天半夜,救援部队需要他们帮忙协助运送遗体。本来志愿者是被安排负责安抚遇难者家属,但当天工作人员力量不足,杨瑾芳和伙伴们过去帮忙。“开始的时候很害怕,只敢拉着尸袋的一角。由于时间长,气温高,遗体已有浓烈的味道,几天都消散不去。”她说,以前从没如此近距离见过遗体,根本接受不了。但第二天晚上,她依然顶着心理压力跟着其他的志愿者继续执行夜间任务。

  “我们生活是相对优越,但这不影响我们来当志愿者,我们来不是为了刷微博、刷朋友圈让别人点赞的,我们懂得什么是义务和回报。”杨瑾芳如是说。“他们没有变,他们不是地震‘震’好的,他们本身就是这么好。”一位老乡这样感慨。

  每天一趟山地“马拉松”

  “乌蒙磅礴走泥丸”。昭通的山,连绵横亘,沟壑纵横,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为什么去一个看着就在对面的山头,过去却要走整整20个小时。

  志愿者,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每天行色匆匆,他们的任务,有的是运送物资给养,有的是采集灾民信息,有的是转运伤员,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字——走。“道路抢通之前,你们怎么办?”有的志愿者开玩笑说,路不通,开我的“11号”去。记者一愣,才回味过来是这两条腿的形象表达。

  高强度的志愿服务,让很多志愿者都感冒了。志愿者执行任务,基本上一天要走40多公里,还是山地马拉松。一路上,看到抛锚的车辆,他们过去帮忙推一下;看到负重的老乡,他们过去帮忙扶一把。一头一身都是泥水,等会晒晒又都干了。

  转运伤员,是最难的事情。志愿者小何,他们用一个自制的简易担架来转运一个大腿骨折的女孩子。4个人把伤员固定在担架上转运,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扛着顶着往上挪;下山时稍不注意,人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为了把灾区伤员顺利转送出去,他们前头的人一步步往下挪。就这样,1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6个多小时。“看到伤员能够得到外界的有效救治,路上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乌有。”小何说。

  群众主动递来的一杯水

  龙头山镇的光明村共有21个社,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全村山高坡陡,多为沙石公路,交通不便,导致物资配送困难。震后第二天,志愿者们开始尝试进驻光明村为灾民发送物资。当时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物资全靠志愿者用肩一点一点地背进灾区,志愿者成为了到达光明村的第一批救援力量。

  经历过家园倒塌的惊吓、失去亲人的痛苦、忍饥挨饿的煎熬,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时,灾民们并不热情,把焦虑、恐慌和怨气一股脑地宣泄在志愿者头上。志愿者们并不气馁,他们耐心地安慰、劝说,渐渐抚平了灾民们心灵的伤痛,激愤的情绪也逐步稳定了下来。

  “饿了吧?一起吃点。”灾民们最缺的就是水和食物,但让志愿者们没想到的是,在他们进村的第二天,灾民们已然把志愿者当作了自家人。一路上,不时有灾民把食物和水往他们手中塞,虽然他们从不接受。

  有一次,当大家把物资运送到10社时,已近中午1点,有的灾民正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午餐。他们一看到志愿者,就热情地邀请共进午餐。在那里没有看到眼泪,更多的是在扎帐篷的村民,以及大家聚在一起时的笑容。

  光明村的灾民乐观、朴实,让志愿者们深刻受感动。“好像只要对他们帮助一点点,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当我们问他们的食物还能维持多久时,他们都十分乐观地说,没关系,不能全麻烦你们,你们也辛苦了,政府已经在陆续为我们送食物了。”话毕,眼泪早已在志愿者眼中打转。(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