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让更多民生项目从“PK”中受益

2014年08月11日 10: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8月4日,南海区召开机关党组织挂钩结对“幸福村居”项目答辩评审会,39个候选项目现场“PK”。最终,包括“急救进社区,健康送万家”在内的24个民生项目获得了320万机关党组织挂钩联系“幸福村居”结对基金。此次项目累计申报金额近800万元,预计投入总金额2500万元。(详见8月5日《南方日报·佛山观察》)

  将竞争机制引入财政资金分配,打破扶持社会组织“撒胡椒面”式的习惯思维,可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问题。平均分配实际上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不是根据实际需要、承接能力、资金运作水平等情况进行分配。这不但保障不了项目可否产生最佳效果,也为暗箱操作搞腐败提供了空间。资金分配给谁、给多少,权钱交易由相关部门自己“敲定”,就给行贿者有了送礼的机会。这无形了加大了项目实施成本,不得不把心思放在跑项目上,而不是放在保证项目质量和效果上。而条件未达到要求的承接方拿到资金后,把项目作成“豆腐渣”就在所难免,最终受害的还是市民。

  政府的帮扶资金总是有限的,建立资金现场“PK”机制,谁的发展好、谁的效益大,就由谁来使用这笔资金。向具有前景广阔、能力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倾斜,这种从“一对一”单向审批,转为“一对多”选拔性安排,对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有“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同时也倒逼那些弱小的社会组织发奋图强,想方设法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就无法在竞争中胜出。在扶持一批社会组织发展的初期,给予普惠性的资金补贴和项目平台的做法没有错,但也因为花政府的钱不心痛,导致一些社会组织不是积极进取,而是在政府的热情扶持中学会了等靠要,成为老是长不大的“小孩”。

  从评审和现场答辩情况来看效果不错。由于评审过程是公开的,规则是公平的,竞争的结果自然令人信服。因此,这一方式不能只局限于妇女儿童公益项目征集大赛方面,应把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推而广之,让所有的财政资金分配更公平合理,也让更多民生项目从竞争性分配中受益。参与竞争的项目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胜出后,并不意味着资金和项目就会实现预期目标,后续监管机制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涵盖资金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可确保胜出者按照规定使用扶持资金,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和公交项目的社会效益。(三叶草)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