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报刊亭被拆除实质是文化与市场的角力

2014年08月11日 14:08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北京72家报刊亭最近被整治拆除,业主和媒体称这是强拆,相关部门回应称属于移、改,不是拆。其原因在于,这些报刊亭“违规经营”,“违规卖水、食品”。表面上看,这是政府与小贩的冲突,实质上,这是文化与市场的角力。

  其实众所周知,目前报刊亭是一个夕阳行业。即便依靠违规多种经营——违规卖水、食品,也难以为继。调查显示,2013年以来,北京各报刊亭营业额均再创新低,日均营业额100元左右,即便是位置甚佳、人流量不小的核心地区,日营业额也不过300元左右。某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报刊亭,日营业额甚至低于100元。报刊亭的主要收入早已不是卖报刊,而是依靠饮料、零食、电话充值卡等维持。管理部门如果以此为理由关停报刊亭,那可能的确如“亭长”所说,把他们逼上绝路。

  事实上,某些繁华地段的报刊亭的关停,可能并非完全是政府的意思。因为在不少地方政府的两会报告中,报刊亭依然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奥运期间,报刊亭最多时高达2500多个,目前也还有超过2000个。作为文化的形象工程,尽管微利或者亏损,依然会在闹市中有一席之地。

  问题可能还是在于市场的力量太过强大。此次被拆除的72家,多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移、改后的地段可以推断是“老少边穷地区”。市场的逻辑往往是无情的。

  不过,市场力量再大,也不代表政府可以无所作为。如《北京日报》所论,对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既是文化地标,也是文明接口,甚至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从市民角度看,报刊亭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满足了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承担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报刊亭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记得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满街奢侈品的城市显然不能代表美好,一种“转角遇到爱”的城市记忆,更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候,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就像钢筋水泥激流中的一个小港湾,让疲乏的旅人有一个临时停靠休息的地方。这就是作为文化符号的报刊亭的价值。(本报特约评论员 付瑞生)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