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民81年守护抗日战士墓:敬畏之心从未消退

2014年08月14日 13: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承德8月14日电 题:81年的守护:对抗日英雄敬畏之心从未消退

  作者 陈林 马天云 张帆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绵绵秋雨中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抗日战士合墓周边,翠柏相拥,山花漫烂,一大圈石头默默守护。将士已去81载,群山环抱的墓前,依现花篮轮廓和滴入雨水的瓶装烈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辗转千里,历经铁路、公路、水路、山路来到了位于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蓝旗地村深山中。一年前,这里合葬29军109旅217团即王长海团约200人抗日阵亡官兵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细雨中,宽不足尺的崎岖山路变得泥泞不堪。20多分钟后,位于二道沟门半山腰梯处田平地上的墓地跃入眼前。整体高约1.5米,宽10米,长12米,小石块堆砌的坟地轮廓清晰。一小块木板上,村民刘景万20多年前书写的“国民廿九军阵亡官兵之墓”历经风雨,依稀可见。

  1933年,侵华日军攻占热河(今河北承德、内蒙赤峰一带),进而进犯长城,威逼平津。29军以长城为依托,在与蓝旗地一山之隔的喜峰口,用大刀、手榴弹等简陋武器给日军以重创。

  “父亲他们当年几乎都参与掩埋阵亡官兵,约200人。之后每到清明都会自发祭奠,这也是这个满族村庄不成文的传统。”记忆中去祭奠超过30年的62岁村民刘景万说,因历史等原因,“国军”一度很敏感,但他们也为抗击外来侵略付出生命,应值得纪念。

  台湾出版的《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一书记载,王长海团在此抵抗日军侵略,“士兵伤亡六百余名”。

  “两岸关系缓和后,村民私下自发祭奠渐渐转为村里组织祭奠,今年清明民革也前来祭奠。”蓝旗地村的村主任刘立祥告诉记者,村里从未对外公开这片墓地,直到去年县里考察29军抗战遗址、编撰《喜峰口长城抗战记》才向外界透露守护墓地的消息。

  因建水库搬迁,上世纪70年代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现在只剩下93人,当年参与掩埋的唯一健在者刘景平已近百岁,早已外迁。刘立祥说,80年的风雨沧桑,对于抗日英雄的敬畏之心从未消退。“守护、祭奠的传统一直延续”。

  祭奠时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点根烟、倒杯酒、用铁锹(往坟头)填点土”。老村支书刘云学说,当地村民对这些忠骨亡魂有特殊敬意,上世纪60年代一系列开垦荒山种粮运动中,坟墓附近这一小块地从未被破坏,保存至今。

  居住在山脚下75岁的刘景仁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去给这些“为国家阵亡好汉”上坟,后来就领着孩子们去,寒来暑往口口相传,希望历史不要忘记,后代不要忘记。(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