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意识 不能成“摆设”

2014年09月05日 13:2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公共信息联系着千家万户,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应该广而告知,才能对各级组织、市民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受信息源、传播渠道、受众、制度等影响,一些公共信息在普及率、利用率方面效果欠佳。比如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人们既不知道其危害程度,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范; 再比如有一些公共卫生信息发布,让人雾里看花不知其意。公共信息重在解读和后续工作,不是一播了事,使其成为“摆设”。
  成为“摆设”原因之一,是公共信息重形式轻落实。公共信息的发布一般各方都高度关注,行文时间节点很是讲究,考虑也非常周全。但是,对公共信息有效利用略显不足,通常是播完即告结束,后续配套工作未能积极跟进,容易引起人们的茫然无措,乃至各种猜疑。一些部门比较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工作较为浮躁,特别对一些重要的政策解读、管控措施,解释功力不够,存在一定的隐患,使公共信息成了花架子。
  原因之二,是公共信息对受众分类不够重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各种公共信息有的人驾轻就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内容;有的人半路出家,步履艰难,微信网络似懂非懂,无法充分接受到公共信息;还有的人目不识丁,对互联网完全陌生,无法接受到公共信息。现在公共信息发布通常采用现代方式,难免会降低受众普及率,影响到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受众的重视还须在普及率上下功夫,如若不然,公共信息可能成为“道具”。
  要想使公共信息免于沦为“摆设”,首先是要切实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意识。比如香港劳工处发布的 《台风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则》,对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安排,雇主及雇员责任例外情况都做了详细规定。上班族都知道黑色暴雨警告一出,即意味着不用上班。香港教育局制定的 《热带气旋及持续大雨幼稚园及日校适用的安排》,也给学生明确的作息信息。因此只要气象警示一出,不用猜、不用等、不用问、不用请示,是否要继续工作或上学,每个人都很清楚。公共信息重在发挥作用,而充分发挥服务意识和功能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增强公共信息的责任意识。公共信息的主导是各级政府,公众参与互动,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旦瞒报、漏报、误报或是传播渠道不畅,将产生社会问题,甚至错失良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于公共信息未能发挥正面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必须采取问责和追责的办法,责任到人可追溯,切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公共信息对社会稳定和谐都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做到问责追责才能确保公共信息根本安全,也只有制度落实、责任明确,才不会让公共信息产生负面效果。
  总之,公共信息关系到人们的冷暖安危、生命财产,不能成为“摆设”。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忌一刊了之、一播了事。应本着责任重于泰山的精神,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才能让公共信息回归其本位,真正为社会公众服务好。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副研究员 谢京辉)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