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籍男士心脏骤停 送医途中两次抢救挽回生命

2014年09月16日 15:4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天上午10时,一名外籍人士在其同事陪同下,专程来到水清路1099号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向医护人员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是你们创造了生命奇迹”。对于自己半个多月前所经历的死里逃生,人高马大的Klaus虽无法言说,却满怀感激。

  独自一人 突然发病

  8月29日0时25分,地处华林路华茂路的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七宝分站电话铃骤然响起,值班医生许建、实习医生周燕、驾驶员兼急救员孙悦接到指令:吴中路某弄有人突发气急,需要急救服务。

  救护车即刻出发。途中,许医生按惯例拨打呼救者所留电话询问病情,才明白对方并不在病人身旁,她是受德籍同事请求代打了120,“他叫Klaus,53岁,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并伴有大汗。”听罢病情概述,临床经验丰富的许医生马上意识这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患者很有可能为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请转告病人不要走动,平卧体位休息。”急救团队立即赶往现场。

  0时42分,救护车到达现场。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外籍男士坐在沙发上急促喘气,大汗淋漓。许建、周燕上前查看,不曾想病人完全不会中文。两名医生一边尝试着简单的英语沟通,一边立即连接上手提心电图机进行检查。很快地,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情形相当危险,急救小组果断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

  考虑到病人随时会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小组决定马上送病人去医院。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心梗病人绝对不能让其自行站立或行走,200多斤的“大块头”如何移动?身高不过1米7的许医生急中生智,将病人先平放在一副软担架上,通过3人弯腰“拖拽”的方式,将他小心翼翼拖至电梯上。然后将救护车上的急救床推到电梯口并下降到最低高度,3人用力上抬担架,病人抬上了急救床。

  送医途中 两次抢救

  仅仅16分钟的现场急救处置后,0时58分,急救车开往距离最近的市第六人民医院。不料,车子开出两分钟,病人病情就发生变化,心率减慢,逐渐降到每分钟40多次。许医生立即用1mg硫酸阿托品作静脉推射,1分钟后心率恢复正常。1时04分,病人突然出现眼睑上翻、眼球上转,并且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出现室颤。

  年轻的许医生毫不迟疑:“能量200J,充电,除颤!”随着音落手起,病人心电图恢复正常,意识恢复正常。急救人员还来不及长舒一口气,30秒后,病人再次出现室颤。“能量200J,充电,除颤!”奇迹真的发生了!急救人员问病人感觉如何?Klaus口齿清晰地回答道:“I’m OK,Thank you!Thank you!”

  凌晨1时05分,救护车风驰电掣地赶到了市六医院,医护人员立即将病人送往急诊抢救室。与许医生他们交接的市六医院值班医生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急救小组处理得当,挽回了病人的生命。

  精湛医术 受到夸奖

  上个星期五,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按常规进行随访,已康复出院的外籍病人对上海医护人员表示万分感谢。由于在故乡时也遭遇过同样的发病情况,对比之下,Klaus觉得上海闵行120和市六医院的整个救治流程,与德国的水平基本相当。

  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蔡美香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特殊、典型的心肺复苏急救案例,急救小组成功挑战了语言关、体力关、技术关、心理关,这与急救小组平时强抓规范救治、团队配合等重要环节是分不开的。

  据介绍,闵行区120目前每天有17辆救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去年急救总量超过4万人次,急救人员人均工作量列全市第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现场抢救心肺复苏的成功案例逐年上升,2011年、2012年、2013年已分别达到10例、39例和37例,今年1-8月份,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5例。“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10.01%,这是一个居全国、全市同行领先的水平。”蔡主任补充说。(施捷)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