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旬拾荒姐弟俩相依为命 回报好心人义务扫院子

2014年09月17日 16:12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0)

  “在道里区东风街上,也住着这样一个87岁的好强老太太,她和弟弟靠每个月几百元‘五保户’补助和捡废品为生,相依为命……”日前,帮办志愿者团队的一名志愿者打来报料电话,说“求扩散,不要赞”。

  4平方米小屋 老弟睡床上老姐打地铺

  “比我们4年前睡大街上、门洞子里强多了。”

  16日清晨,穿过热闹繁华的中央大街,在东风街的一处老楼里,记者找到了马淑珍老人的家。

  推开油腻腻的外门,一股潮闷的气味扑面而来。马奶奶正坐在一个捡来的大号啤酒桶上,认真地计算着前一日捡到的废纸壳能换多少钱。这是一间不到4平方米的小屋,左侧是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木桌,上面摆着几个掉了瓷的白碗,里面的菜已腐烂变质;右侧有一张宽不过一米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张大木板子和几个木棍搭起来的,下面是一张地铺,“这是我睡觉的地方。我弟身体不好,他不能着凉。”马奶奶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

  面对这样的环境,马奶奶说她知足:“这毕竟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是个家,比我们4年前睡大街上、门洞子里强多了。”

  一小片纸都抠起来 那可能换来一口热馒头

  中央大街有活动她最开心,因为活动后剩下的废纸、纸壳她都能捡到手。

  冰城深秋的季节里,雨水出奇多。为了能凑够第二天的饭钱,马奶奶带着她那把“掉膀”的雨伞出了门。她走路虽然有些困难,步子很小、很慢,但眼尖的老人还是在院门外看见了一张被雨水打湿的纸壳,她高兴地快走两步,差点滑倒在水坑里……

  马奶奶告诉记者,她现在租住的地方是人家存货的一个小仓库,房东好心看她和弟弟可怜,每个月只收200元租金,出租房距离中央大街比较近,如果有节庆活动,她最开心,因为活动后剩下的废纸、纸壳她都能捡到手。

  “地上有一片纸我也用手指尖抠起来,因为这一点点东西对于我和我弟来说,可能就是一口白馒头,可能就是一个热乎乎的小肉包子。”马奶奶说。

  老太卖菜22年 曾经捡过15万元上交了

  10年前,无亲无故的弟弟来哈,姐俩就靠弟弟每月几百元的“五保户”补贴过活。

  马奶奶告诉记者,她15岁那年(1942年)从山东老家来哈投奔表舅爷,19岁结婚,生育1子,26岁时丈夫去世,唯一的儿子15年前也病故了,儿媳妇改嫁,孙女远嫁。10年前,无亲无故的弟弟马鸿有从吉林乡下搬到哈市,姐俩就靠弟弟每个月几百元的“五保户”补贴过日子。

  “为了给我减轻负担,我弟常跟我一起捡东西,可他身体不好,我得保护他。”说着,老人开始收拾当天从早市捡来的菜叶子,准备熬杂菜汤。马奶奶说,一年冬天弟弟发高烧,可把她吓坏了,“吃药也不见好,我真怕他挺不过去,又剩我一个人了。”从那之后,马奶奶把最好的饭菜留给弟弟,自己吃剩饭。

  听马鸿有讲,姐姐曾在道里卖过22年的菜,还捡过15万元钱呢。“当时很多知道我家情况的人都劝我姐把钱留下,但我姐说:‘不行,咱穷也得有志气。’把钱上交了。”

  为回报好心人 老姐俩多年义务扫院子

  “邻居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人家都帮我了,我也得帮别人。”

  马淑珍老人照顾弟弟的事情,周围邻居多少都知道些,有的送来应季菜,有的干脆把家里炒好的菜给老人端来一盆。

  只要出门,大家常能见马淑珍老人粗糙的手里提着几个垃圾袋,在中央商城侧门对面的一居民楼洞口捡拾和整理附近单位和居民倒掉的垃圾。每当遇到熟人,老人都会抬起头,对每个打招呼的人报以温暖的微笑。

  “好几年了,天天能看见‘老马太太’上完早市扫院子,没一分钱的,她弟弟也会帮忙。我们劝她别干了,可她说‘邻居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人家都帮我了,我也得帮帮别人。’”住在同一栋楼里的王大姐说,邻居们曾帮“老马太太”申请过低保,可老人家户口在山东,目前这个问题还无法解决。文/摄 首席记者 李丹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